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作业既多又滥,缺乏创造性,影响了儿童自主灵动的发展。因此我注意在作业的设计上下工夫,注重语言文字和篇章的积累,挖掘儿童的潜在能力,启迪学生的灵性,努力设计出一些有趣的有创意的作业。
一、 温故而知新,注重积累性
在新课程标准中,积累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的重点。我们应该针对教材本身的特点,设计好作业,使课内的知识积累与课外的活动有机地结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积累是教学的一项重点,教师应多留一些这方面的作业。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教师在教学《山行》这首诗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杜牧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你们一定会背许多他写的诗,请你回家后准备一下,明天我们要在班里选出一个“背诗大王”,看谁背得多。这样做,学生不仅积累了更多的古诗,而且实现了认知的整合、类比,顺利地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二、 形式要多样,体现创造性
单纯抄写这类书面作业是一种机械的劳动,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听、说、读、写技能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作业应该是多样化的,既要有书面的,也要有口头的;既要有用脑思考的,又要有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既要有语文活动,又要将语文学习与美术、体育、音乐等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比如说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以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展开丰富联想,将所理解的、所想象的画出来,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我们在学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小节进行想象写话,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适应少儿心理,讲究趣味性
作业的设计也应贯彻愉快教育的原则,增强其趣味性。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小韵文所蕴含的儿童情境,我留了这样的一条作业,请大家回家后用纸壳做出自己所喜爱的图案套在脚上,第二天在雪地里创作自己喜爱的图画。学生兴趣浓厚,在制作的同时,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完成了作业。
四、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实践性
苏教版新教材在编排上十分重视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因此,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注意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迁移训练题,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自选商场》一课后,学生们在课堂上认识了很多商品,并在课后练习分类涂色中懂得了给商品分类要按照一定的规则。为了培养学生分类的实践能力,我留了这样的作业,请学生回家后,把家里的商品分类写出来,看谁分得好、写得多。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语文学习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这样的作业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其语文能力。
五、 留选择性作业,实现自主性
指令性作业具有强迫性,学生往往被动地去完成它。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师可以留一些选择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弹性大,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做,能力差些的学生可以少做,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这样,教师把完成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学完《画》这一课以后,课后有一项写反义词的练习,共有六组,在做完这项练习以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像这样意思相反的词,你回家后认真观察,想一想,说一说,能找出几个就可以了,找得多的同学就奖,每说出五个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第二天学生们找来了很多反义词,有的学生能一口气说出40多对呢。这种非强制性的作业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总之,作业的设计是一项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留给学生的作业应如何设计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愿意接受并以此为乐,还应在实践中多多思考,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永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