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班斯基曾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达尔文也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叶圣陶又说:“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学法教育意识尤显重要。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认为文言文艰深难懂,不敢或是不肯放手,教学中常以教师串讲为主,逐词逐句地翻译,忽视基本的方法引导,这样就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授人以渔”,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切实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目的。
现就如何用现代汉语的完整句型比照学习理解文言文,谈一点个人浅薄的看法,权作引玉之砖。
一、 现代汉语完整句型(即完整结构的主谓句)简析
主谓句的完整结构,如图所示:
在这个句型图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现代汉语完整结构主谓句的内部构建情况:主语=定+中(名、代),回答“是谁”“什么事物”等问题;谓语则回答主语“干什么”“怎么样”,是一个语句表意的重要成分,尤其是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动词或形容词。谓语结构比较复杂,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状语]+中心语(动、形)、中心语+〈补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等来加以分析。另外,还应该注意状语的前置与补语的后置这一特殊现象,我们可以利用可还原原则来进行推断。如:小王[今天上午在教室里]看书。可将状语部分中表时间的“今天上午”前置,语句变为:[今天上午],小王[在教室里]看书。再如:他写了〈三遍〉小字。也可以把补语“三遍”后置于宾语之后:他写了小字〈三遍〉。
二、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现代汉语完整句型的构成及其特点,树立语法定位意识,仔细
比照度量古汉语,体悟理解古汉语所表达的语意与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第一、句型在文言词语理解方面的运用。从现代汉语的完整句型示意图可以看出,句子各成分的语法位置比较稳
定,不同句子成分由一定词性的词语充当。如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主语和宾语一般为名词、代词;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汉语的这一完整句型与文言语句对比,对某一词语“定位”“定性”,然后再“定意”就容易理解了。
(一) 文言实词的定位理解。例如:我们用现代汉语句型的“动+宾”式来比照“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的“微”,可以看出在“谓语”位置,而且带有宾语“之”,因此应理解为动词,意为“藏匿”。同理,“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与下句的“封”一样,也处于谓语之位,应为动词“登记”;用“状+动”比照“微行入古寺”中的“微”,则在状语位置,修饰后继动词“行”,可释为“在暗地、隐蔽地”;而用“定+名词中心语”比量“微风鼓浪”,又可知“微”处于定语位置,修饰限制名词“风”,故其意可理解为“微小、微弱”。再如:2000年高考题中“自放驴,取樵饮爨”一句,“樵”处于动词“取”涉及对象——“宾语”的位置,因此应理解为名词,取“木柴、柴禾”义,而非“打柴”。同理“岁赋其二”的“赋”,作动词,意为“征收”;“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中的“赋”,作名词,意为“赋税”;而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中,“赋”则是指一种文体。
现代汉语完整句型在认知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方面也有一定的运用价值。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晋军函陵,秦军反范南”“以绳天下之梅”等句,名词“刃” “衣” “军” “绳”处于句型中的“谓+宾”部分的“谓语”位置,故应作为动词理解,分别理解为“杀” “穿” “驻扎” “约束、限制”,可见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草行露宿”“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等句中,名词“草” “露” “箕畚” “面”则位于句型“状+动词中心语”的“状语”位置,表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等,故为名词作状语。同理,“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在“动词+宾语”式的“宾语”位,应作名词理解,分别取“坚韧的战甲”和“锐利的兵器”之意,所以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成以其小,劣之”中的“劣”却处于动词谓语位置,理解为“认为(以为)……劣”,所以断其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二) 文言虚词的定位理解。例如:使用频率极高的“之”,虽然使用灵活,情况较为复杂,我们仍然可以用句型法去断意。如“王曰:何以知之?” 我们用“谓+宾”去度量,可知“之”为前面动词“知”的宾语,代指“这事、这情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的“之”处在定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表修饰与被修饰,故为结构助词“的”;而在“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和“顷之,烟炎张天”中,“之”分别介于主谓之间和附于时间词后,与全句表意关系不大,故前者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助词,后者则作音节助词;又如“辍耕之垄上”和“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句中的“之”,处在句型“主+谓+宾”的“谓语”处,因而作动词用,可译为“往、到”。
第二、 句型在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方面的运用。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不同一般用法的常用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等)、判断句等。如果我们用现代汉语的完整句型去比照分析,就不难理解了。
(一) 在省略句中的运用。例如:(1)《捕蛇者说》中的“永州之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一句,我们知道主语与谓语的关系实质上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我们可用现代汉语中“主语+谓语”的模式比照,便很容易知道陈述内容“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所陈述的对象(主语)已省略,应分别为“蛇”“蛇”“草木”;(2)《邹忌讽齐王讷谏》中的“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和《鸿门宴》中“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等句,分别用现代汉语句型中的“动(或介词)+宾”“动+补语”去比照,可知前句中“与坐谈”省去了“与”的宾语“其”,后句则省略了表处所的介宾短语的介词。故此句为省略句。
(二) 在倒装句中的运用。现代汉语的完整句型反映了现代人们的用语习惯,语法特点相对稳定。我们用现代汉语的完整句型去比照古汉语,就会发现其语序倒装的具体情况。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和“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用“主+谓”比照,发现前句的“甚矣”实质上是对“汝之不惠”作陈述的,同理,后句的“安在”是询问“公子能急人之困”的表现的,因此它们应分别作语句的谓语,从而形成古汉语“谓+主”的倒装句式。又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古之人不余欺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等句,如果我们用“中心语(动词)+宾语”比量,就会发现谓语的动词中心语“操(拿)”、“在(表存在动词)”、“若”、“欺”(欺骗)“‘不知’和‘不解’”的后面没有被支配的对象(宾语)了,而是被置于该动词之前,分别是“何” “安” “己” “余”“‘句读’和‘惑’”,从而构成古汉语“宾语+中心语(动词)”的格局,成为宾语前置句。再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蚓无爪牙之利,精骨之强”等句,用现代汉语的完整句型中的“定语+中心语(名词、代词)”部分去对应检查,便会得知“铿然有声”“精技击者”“能不易其志者”“利”和“强”这些词分别修饰前边的名词“石”“少年”“缙绅”“爪牙”和“精骨”,故应作其定语,这就是古汉语“中+定”的定语后置句式。
(三) 在判断句中的运用。我们知道判断句是由表判断的动词(是或不是)和它后面的宾语构成的动宾短语作谓语,对其主语作出判断的语句。现代汉语的一般句型为“主语(判断对象)+是(或不是)+宾语(作出判断的内容)”。而古汉语中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不可信”等句,已具备语句的主语和谓语,陈述对象与陈述内容之间一般用逗号分隔,我们用现代汉语的完整句型比照,不难发现,古汉语略去了表示判断的动词,然其判断的语意关系极为明显,理解和翻译时补充出来即可。当然,也有用其他词语来表示判断的,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臣本布衣”中的“本”,“余本非文人画士”中的“非”等等,也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完整句型来对比分析,把表判断的词语定位出来。
第三、句型在文言翻译和文言语感培养中的价值取向。现代汉语的完整句型是人们语言运用的规律性总结,也是我们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因此,把现代汉语的完整句型的观念引入文言文翻译,有利于对文言的正确理解,提高表述的准确性,使语言更规范化。例如:“子卿一听陵言。”(《苏武传》)我们可以用“主+状+谓中+定+宾”式加以规范,便可准确地译为“子卿一定要听我的话啊。” 又如2002年高考题“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可用句型中的“主+谓”式对应比较,便可以知道此句的陈述对象是“天下知与不知”,作主语,“皆为尽哀”是回答主语“怎么样”的,是陈述内容,作谓语,而表时间的“及死之日”分明是置放于主语之前的状语,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文句规范地翻译为:“到(他)死的时候,天下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再如“可晨弛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用“主+状+谓中+宾”对应比照,即可正确地翻译为“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主人。”同理,“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一句,可用“状+谓中+宾”分别比量,就可以完整地译为:“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
此外,现代汉语完整句型的价值取向还表现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只要我们在现时的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起现代汉语句型和句法的意识,深入领会各语法成分的特征和语法功能,指导他们多阅读、多记诵、多体悟、多积累,就一定能掌握好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切实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语感能力,在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中抓住主要信息,领悟文句传达出的语意,从而增强对文言文语言的感知能力。
总而言之,现代汉语完整句型(即完整结构的主谓句)清楚地展现了我们运用汉语的基本规律,也体现了人们思维的一般规律,只要我们掌握其特点,树立语法定位意识,正确而巧妙地运用这些句型句法来学习文言文,就一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学习文言文良好的习惯,切实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重庆永川市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