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30

[ 王彭年 文选 ]   

用好作文评价的杠杆

◇ 王彭年

  一、 传统的作文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传统的作文评价,教师俨然一副“判官”的面孔,一个分数定了等级,几句评语定了优劣;还有部分教师,把文章改得通红一片,面目全非,他们以为这样做了,是对学生负责。殊不知,这样的修改会把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改得无影无踪。
  “文不厌改”,“三分文章七分改”,古人很强调文章的反复修改。学生的作文当然需要老师修改,但这只能起引路作用,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但是,在作文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局面是“学生作,教师改”,修改权全让教师给垄断了。这样导致一些学生写得不认真,不负责任,草草成篇,当成应差,仿佛习作是教师的事。而一些教师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只凭印象给分数,打等第,对学生习作好在哪儿、差在哪儿不很重视。尽管有些老师指出了习作的优点和不足,但学生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分数和等第,对评语并不在意。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使学生习作兴趣不高,整体习作水平停滞不前。而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进行点评,让他们去亲身体验、欣赏辨析,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使学生能自我对照,进行自我判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在传统评价中,教师是管理者,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对于评价结果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而教师,作为成人,他所认同的或否定的事情、情感,可能与学生不一样,所作出的评价有时难免偏颇、武断,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认可。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二、 学生自主参与评价的优势
  
  (一) 把评价的过程还给学生——听取“娃”声一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主宰学习过程的学习。评价不是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评价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把评价的过程让给学生,有利于让学生在评价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发展能力。
  1. 自评。自评是指学生依据评价原则,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习作主动作出评价。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是让学生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表现在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体,而把写出文章作为作文练习的终点,没有注意培养学生自评自改的能力。
  在自评时,要教给学生方法,使之有章可循,这一点很重要。具体说来,修改文章要做到几个方面:(1) 帮助学生学会使用修改符号;(2) 检查语言基本功方面存在的问题(字、词、句、标点、段落、层次等);(3) 检查审题、立意、构思 、选材情况。
  要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认真读自己的习作,认真修改,并在此基础上誊写到习作簿上。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改,这不仅是一次自我提醒、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自我提高、促进成长的过程。在自评的基础,再参与全班互动时,效果就好得多。
  2. 互评。有句老话:“当局者迷”。学生沉浸在习作的兴奋之中,加上自身的水平有限,很难发现自身的不足,而学生作文,往往只把老师当做惟一的“读者”,老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来批改,也只能择其要点而批,不能面面俱到。通过互评互改,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发展。优等生完全可以做“小老师”,指点和帮助其他同学;中等生既可以从优等生那里有所学,也能对后进生有所援,既利己,又利人;学困生可以从同学的习作中,获得启迪,并通过互改得到大家的帮助和鼓励。
  在具体操作时,一般将学生按优、中、差(1∶2∶1)搭配,四人一组,互改互批作文,开展讨论,写出评改意见,有眉批、总批,评改者签名。教师巡回辅导,普遍性疑难,全班讨论。教师复查时,重点查批改。这样做,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有写作权,又有评改权,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师生互相启发,互为补充。教师批改,必因匆忙而有所忽视,而学生思维活跃,集思广益,总有弥补教师之处。
  在修改的方法上强调四点:(1)对照习作要求,从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查找问题;(2)用统一的修改符号画出字、词、句、标点等方面的毛病;(3)对查找出的问题进行修改;(4)认真写好评语。
  评语很关键,要让学生体验到民主、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这里有真诚的鼓励,有善意的提醒,有真情的帮助,也有率真的批评。这样,写作者既能享受成功的愉悦,又能明白自己的不足。写评语对评价者而言,既是一种语言实践,也是一个有阅读、有感悟、有创作、全面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
  相信学生,把评价的过程让给学生,使学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评改活动中来,从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从而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在巡视、引导、激励的同时,也享受到由自己导演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的快乐。
  (二) 把展示的平台搭给学生:红杏枝头春意闹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需要人去赞赏,去肯定。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往往会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以此来认识自己。因此,有人说:赏识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甜雨露,是照亮学生心房的灿烂阳光。如果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去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开掘,学生的潜能就会像发酵的面粉一样迅速地膨胀。
  1. 欣赏。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同。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欣赏的态度评价人。教师在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去发现、去捕捉一些典型的例子加以赞赏。值得提醒的是:教师要多把目光投向作文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段话或者一个词、一点成功的地方去读(说)给大家听。教师也可以在此时给予适当奖赏,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在时时关注着他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感受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通过小组推荐,选择写得好的作文,或全篇或片段,在全班朗读分析,让同学们欣赏。
  2. 评比。在小组合作评改、全班欣赏交流的基础上,采取小组推荐、全班评议的方式评选“小作家”“最佳评语”“最佳小老师”和专为作文成绩中下等学生设置的“最佳进步奖”,由班级颁发喜报予以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信心。
  3. 展示。班级设立展台,展览本次习作的优秀作品、最佳评语等,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动手创办班级作文手抄报和班级作文选,积极向校报、广播电台及各级报刊推荐作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通过欣赏、评比、展示,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断获得成就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好评价这根杠杆,把工作做到学生心中,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评价的过程还给学生,把展示的平台搭给学生,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作文评价如此有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小学]

用好作文评价的杠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