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08

[ 黄锦群 文选 ]   

认知心理学对诗歌教学的启发意义

◇ 黄锦群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这种类比只是机能性质的,也就是在行为水平上的类比,而不管作为其物质构成的生物细胞和电子元件的区别。换句话说,这种类比只涉及软件,而不涉及硬件。作为信息加工系统,人与计算机在功能和过程上,确有许多类似之处。例如,两者都有信息输入输出、信息贮存和提取,都需要依照一定的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尽管目前一些心理学家对认知心理学的对象有不同的表述,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他们所涉及的实际上都还是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于是还可以进一步地说,认知心理学是阐述智力的本质和过程的,它是关于智力的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提出短时记忆中有三种编码: ① 听觉编码即声码; ② 视觉编码即形码; ③ 语义编码即意码。 认为人是按事物的各种性状将其分成三种编码分别贮存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而后可以用声、形、意三种不同的途径来检索这一记忆。
  认知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知觉经验具有整体性。其要义是部分不等于整体。知觉经验不是感觉元素的复合,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整体性是在任何部分中找不到的,这是一种新的质,这种新的质不属于具体的任何部分,它是一种在感觉的碎片中找不到的整体性。这一理论对诗歌教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论述认知心理学对诗歌教学的启发意义。
  
  一、 整体感知,体味意境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阅读的本质界说为“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用旧知识去理解、消化新知识,使之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孔子“温故而知新”、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的是同样的道理。既然阅读心理过程包含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这一系列的认知活动,是一个旧知同化新知、从而达成知识的累积与重组的过程,更证实了阅读本身具有直觉本性与整体认知特征。试想,如果我们将学生枯耗在题海中的大量时间用于对鲜活的语言材料的感悟与吟诵之中,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怎样的充满生机与魅力。
  众所周知,诗歌的本性是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对形象的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就是意境。一般说来,意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客观事物,二者和谐统一,形成意境。只有领略了诗歌的底蕴——意境,才算是从本质上把握了诗词之美。
  怎样才能做到整体感知作品,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境之美呢?可以将诗词分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三层。第一层是语音层。文学作品的多层结构需要几种知觉功能(视觉、听觉等功能)以及心理通感的综合运用。诗歌有着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语调,一定要朗诵好,因为这音调本身对学生就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古人为什么提倡吟诗,就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声音作为一种美的载体,对诗来说,极为重要,所以要把它吟诵出来,使声音能作用于我们的听觉,从而产生感情的反应。第二层是景情层。由于诗词的本体之美是意境,而意境之美又具有模糊性、朦胧性的特点。这时要想使学生很好地领会意境之美,教师就必须借助于描述才能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中。例如:“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其客观景象是:时值黄昏,城中荒疏空寂,寒风中传来号角的悲咽之声,仿佛在诉说着亡国的哀痛。作者由此产生悲切凄凉之感,由是形成了作品特有的意境。第三层是“妙悟”层。古代道家提倡“道由心悟”,对诗词境界的把握,和对“道”的把握有相通之处。宋代有位诗论家提出“妙悟”说,认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歌教学中,要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从诗词所描绘的情景世界中去品味诗词中更细微、更深刻的意味。
  
  二、 合理想象,补充空白
  
  感知是审美过程的初级阶段。这时审美对象留给审美者的印象仅仅是表面的,审美者还没有掌握审美对象更深切的内容,因而也不可能立即结合自身的生活感受作出审美判断,有目的地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认知心理学看来,没有前理解的阅读算不上真正的阅读。阅读前理解大致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为文体经验的积累,一为生活经验的积淀。文体经验又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对文体规范、语体特点等知识面的了解程度,二是读者对该文本与其它方面隐蔽联系的把握程度。比如文本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此文本与其它名作的联系等等。而生活经验,大而言之,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而言之,指人对善恶美丑优劣的判断;小而言之,则指对事物深浅轻重程度的把握。
  培养学生的前理解力,除了上述的生活经验和文体经验的积累之外,还有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要有目的地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前理解力的想象训练,主要是对文本的主旨、结构、内容及结果等先作一番直觉式的预测,这样既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又能提高阅读速度。在感知的基础上,审美者进一步感受,审美对象从整体形象到本质内容都深深地拨动审美者的心弦,激起审美感情上的冲动。审美者不仅被审美对象所吸引,唤起以往的记忆和联想,而且同审美对象发生了强烈的感情交流。
  诗歌的形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要理解客观景物的描写是如何融进作者主观感情的,就要进行合理的想象补充。对一个有一定欣赏能力的读者来说,读一首诗词,在他的脑海中会产生作者当时所描绘的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写出羁旅凄苦之情,作者写了四种景物:杨柳、河岸、晓风、残月。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留”谐音,“杨柳岸”点出别离之意义。如“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秋叶、荻花原是无声的,而现在是秋风吹动叶花,发出凄凉微妙的音乐,天空一轮明月,倒映在江心。通过这样的描写,使诗歌艺术形象更加逼真,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 比较鉴赏,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理解”作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理解”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者以信息的编码为基础,根据已有信息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并进而获取心理意义的过程。所谓表征,意思是指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呈现和表达方式。可见阅读是读者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上对信息的推理判断,如果读者对作品中的相关的信息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误,那势必会影响到对文章内容和思想的正确感悟。比如《琵琶行》中学到关于琵琶女弹奏技巧高超的段落时,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动画形式播放一段琵琶独奏曲的VCD,让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来观察“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指法,感受“大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琴声,对提到的“江州司马”可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检索古代的官职找到“江州司马”有关内容。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比传统的挂图、投影更便捷、更有效。
  “比较是朴素的认识事物方法”,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适用性比较广,既是分析,也是综合。诗歌阅读中,可以把学到的不同的诗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必有好处。可以是同题材,不同主题、不同风格进行比较,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与朱自清的《春》相比较,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相比;可以是同一个作家,不风格进行比较,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风格迥异,前者豪迈,后者凄楚;可以是同主题、不同感情的作品进行比较,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的《别董大》,同为送别诗,前一首描写景物清新明快:“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后一首描写的景物黯淡无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前一首是以明快的景反衬出愁苦的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一首从黯淡中流露出乐观的情绪:“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为以乐景写哀,一为以哀景写乐,各具特点。
  不论是从哪个侧面进行比较,只要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都可以比较,从中找出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妙之处,即作品“极紧要,极精彩处”。 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首要特征是以认知价值为最大追求目标的。它要求以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多的有效知识,因此教师在创造认知的课堂教学境界时,要筛选有价值的知识,确定有效知识量,优化教学目标,使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有“陌生感”。如高中第五册诗歌单元,可用一根“悲剧”的线索贯穿其中,《诗经》两首包含了古代人民被剥削的悲剧,《涉江》是屈原壮志难酬的悲剧,《孔雀东南飞》是古代青年男女忠贞爱情的悲剧,《归园田居》是陶渊明怀才不遇的悲剧。肤浅的显而易见的东西是不能给学生以刺激的,尤其是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深刻的思辨性和理性往往更能使他们折服。
  
  四、 知识迁移,促进写作
  
  欧阳修云:“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诗词,可以丰富词汇,学习借鉴表达方法,而且可以受到艺术感染和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把欣赏的能力化为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说和写。
  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写作时,可用诗词作标题: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诗词常被引做文章标题。诗词学习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试赏析《江南好》与《春》”,“请描述《别董大》中的别离场面”,这种试题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让学生有话可写,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诗词欣赏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更擅长于表情达意。学生在习作中适当引用古人的诗词,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文章语言更富表现力。
  诗是用优美凝练的语言写成的,语文教师唯有将诗词中的意蕴由表及里地挖掘出来,调动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功能,才能让学生透彻领悟诗歌中深刻的意味,同时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理解力。人的这些能力越高,素质就越高,也就更具有创造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

认知心理学对诗歌教学的启发意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