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啊!“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杨福家语)教师只有点燃这支火把,即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真正让学生把语文学好。那怎样才能点燃这支火把呢?笔者就近几年来教学中体会最深的几点,写出来与同行们共勉。
一、 以生为本去点燃学生学习之火
“不感兴趣的地方永远没有记忆。”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作为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教学任务的艰巨不在于把现成的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点燃他们求知的火种,使之独立地阅读、思考、创造。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每上新课前,都先布置几个问题给学生课前自读、思考、钻研。而在课堂上,也多留时间给学生质疑、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等,我则相机引导、点拨。学生思维活跃了,问题也就多了,不论是字、词、句、标题,还是文章的主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思路等,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也会被学生提出来讨论。有些问题学生相互之间能解答,不能解答的则由我作适当点拨,引导或组织进一步研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思维,也培养了学生自觉研读的习惯和大胆质疑的作风。而对于那些内容较为浅显易懂的课文,可开展“争当小先生”的活动,即学生之间互学互教互评。学生在此活动中,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并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高涨了,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教学相长”,“小先生”潜心钻研,听者全神贯注。有时,“小先生”一句幽默的话或一个滑稽的小动作,也会引来同学们一阵开心的笑;有时听者一个“刁钻”的问题,也会让“小先生”措手不及。然而正是在此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得到了积极锻炼。
二、 以语言艺术去点燃学生学习之火
“要使学生乐学,师生之间必须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尽可能地做到每堂课教学都要让学生有笑声。”魏书生老师的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是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教师授课语言如果幽默、诙谐、生动、亲切,则可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是一条真理。因此每当我接新班上第一节课时,便会有意来一点小幽默。“同学们,大家好!我姓王。”但黑板上却写成“汪”。引起学生一阵哄堂大笑后,便说:老师五百年前和“汪”家是一家。有一年干旱,无法生活,兄弟二人逃荒前分家,哥哥把家中仅有的三滴水给了弟弟。后来弟弟感激哥哥,为了让后代记住哥哥,便在“王”字前加了三点水就成“汪”字了。当学生问我:“是真的吗?”我回答:此故事纯属虚构,于是引起一阵哄笑。这样一下子缩短了师生心理上的距离,给学生留下了容易亲近的印象。以后师生在一起研讨文章就不会有拘束感,尽可畅所欲言了。
教师巧妙的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侧面批评学生,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维护课堂秩序。
一次我讲课时,发现一位同学思想开小差,眼睛总是朝着窗外看,便说了一句:“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里面的世界也很丰富呀!”这位同学立刻意识到老师在讲自己,便集中精力听课了。这样的批评语言,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不至于影响课堂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提醒。
还有一次,我走进教室,便看见两位同学扭打在一起,全班同学都望着我,看我如何处理,而他俩却打得十分“投入”。见此情景,我便笑着说:“请同学们继续欣赏这场精彩的男子散打比赛。”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他俩不好意思地停了下来。 我又不失时机地补充了一句:“同学之间应该互谅互让,不要因一点小事弄得大家都不好意思了。”这样,教师没占用教学时间批评打架学生,处理打架事件,却迅速地恢复了课堂秩序。
学生都喜欢“交流型”“亲切型”“幽默型”的教师,教师妙用语言艺术,多与学生交流,有时适当讲一点与教材有关的奇闻轶事或偶尔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将会因喜欢你而更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何愁不能点燃学生学语文之火呢?
三、 以多媒体去点燃学生学习之火
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因为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能让学生见其形、闻其声、临其境,刺激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加深课文在头脑中的印象。比如我在讲读《美猴王》这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文中美猴王的个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便从网上下载本课故事情节的录像,先放给学生看。然后再阅读并讲解《美猴王》原文。录像中美猴王的形象已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美猴王的言行已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很容易地体味出美猴王个性化、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更准地把握住美猴王的性格特征。教学中根本不用教师费力地去引导,学生自己就会七嘴八舌地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说出来。
四、 以语文活动去点燃学生学习之火
语文活动的开展,能刺激与诱惑学生,使之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课内课外,听说读写,点点面面,都可以使学生活动开来。学生是这些活动的主体,他们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拓展了思维,勇于创新。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容易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课前5分钟的风采展和阶段性的班级竞赛活动。近十年来,我都会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节语文课前,开展一些小活动。如该班学生胆小,不善言谈,我便开展课前3分钟的讲故事、开心一刻(可讲幽默、笑话等)、成语接龙等活动……如该班学生作文基础差,不喜欢写作,我便开展美文欣赏、说说新鲜事等活动。每节语文课前按学号让一名学生上台“表演”3分钟,别的学生用2分钟针对该生的“表演”进行评价。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才和胆量,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同时我还针对学生阶段性的表现,在班内有目的地开展阶段性的比赛。如一月一次诗歌朗诵比赛、口头作文比赛、语文基础知识比赛、公共日记交流等形式的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愉快学习、和谐发展。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2. 创建文学社,点燃学生学习之火。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创建文学社正是实践华特的这一观点的手段。它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还能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对管理班级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就拿我现在所教的班来说吧,是全校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均最差的班。开学后,我先说服班主任和家长,每个学生订了一份语文报,然后教学生学会读报、做读报笔记。过了两个月,学生们会读报会摘抄会写日记了,写作水平有所提高。我便在班上成立了“花蕾”文学社,培训了该社全体成员。通过积极努力,我班的晚间新闻顺利开播了。每个周,每一天,我在班上都能听到不同的新闻:某生说话不文明呀!某生告别瞌睡虫呀!某生获一等奖呀!某地发生交通事故呀!某村牛群打架呀……新闻题材丰富多彩,校内校外,个人集体都有。被表扬者脸上洋溢着笑容,心里暗下决心,下次争取更优秀;而被批评者,脸上是火辣辣的,暗地里发誓,下次再也不犯错误了。其他同学则引以为戒。而那位记者兼播音员同学则有一种成就感:瞧!我多风光呀!终于圆了我的记者梦(播音梦)……下面听的同学呢,总是向记者们投去羡慕的目光,下课后向我提出要挑战记者、挑战编辑……学生的激情高涨。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创建文学社三个月,班上的打架事件竟销声匿迹了。期末学校进行班级评比,我班获全年级八个班中第一名,期末语文成绩也获全年级第一名。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三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