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它贴近学生生活,表现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因此,教师可以挖掘生活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创设生活情境,以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营造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挖掘生活化资源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这一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所以要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这是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的条件。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订,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条理清晰,操作性强,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面对这样的机遇,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我们完全可以在充分挖掘教材生活资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苏教版第九册《小镇的早晨》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观察到的生活地区小镇早晨的集贸市场等地的景象,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描写小镇美丽景象的内容,因为这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了生活的经验,就可以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扫除障碍;我们还可以在学生学习本文之后,建议学生进一步细致观察本地区小镇的景象,并把小镇的景象写下来。可见教材内容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本身,就可
以营造出精彩的生活化课堂氛围,然后进行适当的理论提升,一节课的良好教学效果就呈现在眼前。
二、 设计生活化问题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日常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消除他们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同时也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生活化的问题,首先要做到“语文小课堂,生活大社会”,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与学生学习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鲜活的材料引入课堂。例如在学生学习苏教版第八册《天火之谜》一文后,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富兰克林追求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追求真知、勇于探索的故事呢?请搜集这方面的故事,我们组织一次‘科学家故事’的故事会。”结果同学们兴致盎然,故事会也开得热火朝天,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其次,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旦有了完整的回答,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次,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导向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搜寻,从他人的经历中去感悟,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到生活”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最后,尊重学生,更多地设问“你认为如何?你会怎么做?谈谈你的看法?你将如何解决”等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发挥余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束缚,使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关注周围
生活的习惯,从而真正实现课堂学习目标。
三、 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传统的课堂环境,洁白的墙壁、固定的黑板、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同学……而新课标强调,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沙龙;课堂不只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场所,也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发展自我的平台。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得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情境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既自然平常又新颖别致,紧扣主题。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激发求知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首先,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典型的,而且是具有代表性的,并且与课堂学习的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其次,材料的选用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不能将课堂教学的内容拔得过高、挖得过深,否则就会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最终效果。再次,根据学生的特点,诸如兴趣广泛、容易接受新知识等等,我们可以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采用音乐、漫画、小品等多种形式,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苏教版第七册《动物园的晚上》一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来表演,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操作性作业:课后搜集其他动物睡觉的姿态材料向同学们作介绍。这种情境形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领域,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给学生一个自由
发挥的空间。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势必会积极参与,有话可说。
四、 组织生活化活动
课程改革使活动教学成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在每篇课文后的练习中几乎都有向课外延伸或开展活动的内容,从而使活动教学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增加了语文活动课。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承担学习任务;根据自我发展需要,自主确立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实际,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苏教版第七册《“科学怪人”》一文后,我即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科学家的小故事,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份《科学家故事》的手抄报。当然,生活化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开展,我们还可以尝试采用一些深入生活的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在学习苏教版第八册《燕子》一文后,带学生到校园外,让学生边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边感受文本中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感情,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实实在在的“碰撞”。也可以关注学生的体验,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展开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实现从课堂到课外的转移,从学校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在学生学习完苏教版第七册《云雀的心愿》和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两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小组成员互有分工,又彼此协作,既使学生了解了社会环境的变化情况,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报刊上、图书里、网页中搜集相关的资料;可以为校园绿化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可以分成小组,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可以做一回小记者深入社会采访;还可以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如现场直播、模拟法庭、开辩论会等等。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此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永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