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为课标) “阅读”部分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能力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从以上能力要求和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朗读、理解、背诵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要。
根据课标的这一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对古诗文主要是强调熟读和背诵,即要求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烂熟于心。可见,抓住了“朗读、理解、背诵”这三个方面,就抓住了古诗文教学的要害,抓住了课标对古诗文要求的精华,使教师和学生从字词句等文言语法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那么,具体怎么办呢?
一、 朗读
学习古诗文必须反复朗读。朗读是指以理解文章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读。朗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求文字语言“意蕴”的过程。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以声解义,领会文章的精妙之处,还可以逐步积累文言字词句段等语言材料。朗读的潜移默化作用是视读所不能代替的。
朗读要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语气明显。
1. 读准字音
(1) 对课文中的生字字音,要通过课本注释和查工具书解决。
(2) 对于多音字字音,要弄清该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结合字义确定读音。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遗”,在此处当“给予”讲,所以读wèi,而不读yí 。
(3) 对于通假字的读音,要先懂得该字通哪个字,如果甲字与乙字相通,甲字就读乙字的音。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所以“亡”就读“无”的音“wú ”。
(4) 对于课文中涉及到的古代专有名词,像人名、地名、官名等,要保留古音。如“侍中、长史、参军”中的“长史”是古代官名,应按古音读作zhǎng,而不读作cháng 。
2. 读好停顿,读出语气
朗读时既要读好标点的停顿,也要读好句中的停顿,文言课文中的很多句子,句中音节的停顿、语调的抑扬,单从字面上看是不易掌握的,必须先懂得句子的意思,才能正确的停顿,朗读时务必使语音的停顿和语意及语言结构一致,避免因错误的停顿引起理解上的歧义。
(1)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名句意思是读好停顿的关键。如“今天下三分”句意是: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正确的句中停顿应该是“今/天下三分”,而不能读成“今天/下三分”。
(2) 文言文中常有些虚词放在句子开头起领起作用,如“夫”“盖”“若夫”等,读时要单独作停顿,不能与后面的文字连读。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即是如此。
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示范读,然后学生试读,学生、教师纠正,学生再读;也可先让学生试读、学
生纠正,教师再范读、领读等。
二、 理解
理解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能体会文句的大体意思,并把握文章主旨。个别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可以在反复诵读中逐步弄懂其含义。
1. 能借助课本上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中有关的字、词、短语和句子,粗知课文大意,从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了解文言文中有关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指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情况。如“池非不深也”句中的“池”,在句中当“护城河”讲,而现代多指池塘。
3. 弄懂文章主旨。把握文章主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体会文章的内容。如学完《愚公移山》一课,必须使学生懂得作者主要是通过愚公形象的塑造来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课文作者塑造愚公形象的匠心所在。为使理解落到实处,教学时教师必须改变一味讲的习惯,更忌讳语法术语的出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让学生结合注释试讲,同学评议、纠正,教师点评,也可让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
三、 背诵
读上了口,理解了大意,就为背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最终成诵。我在教学中采用的背诵文言文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是:
1. 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
3.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这里特别强调一点,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背诵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背诵的基本方法,理解课文大意,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思路,以加快记忆。如《捕蛇者说》这篇课文我就是这样做的:
(一) 朗读第四、五自然段(训练重点:规定背诵的段落)
(二) 理解第四、五段大意(按上所述1、2、3进行)
(三) 理清思路,抓住主要内容(如下图所示):
对照上表,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边读边看边用脑,眼、口、手三结合,看、读、写三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朗读、理解、背诵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决不是截然分开的。课堂上,可朗读一段,讲一段,理解一段,背诵一段,教师学生评议一段,做到读讲议相结合,朗读理解背诵相结合。
这样,由“朗读—理解—背诵”再到“理解—朗读—背诵”往返循环,在朗读中背诵,在背诵中理解,在理解中感受,在感受中品味,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学生当堂就基本上能把规定的篇章或段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下来,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学生负担。
综上所述,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只要我们紧紧围绕“朗读、理解、背诵”这六个字,就抓住了教学中的关键,就能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诗文的习惯,增强了学生对古诗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又在领略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中,培养了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同时教学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八中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