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枭将东徙
猫头鹰遇见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说:“我要搬家到东边去。”斑鸠说:“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乡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要能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不能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往东迁移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寓言中猫头鹰搬家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斑鸠的“改变自己”你认为怎样?请结合现实,以“改变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课堂实录]
师:我们前不久以“改变自己”为话题写了一篇作文。有的同学说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能改变自己;有的同学认为应该不断地随着环境的变化来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下面我想进一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首先我要做个调查,认为不应该改变自己的请举手。(有三人举手。)
师:有三位同学。好,请你们分别说说理由,并举例子来说明,好不好?
生1:比如自己的志向,好的品德,就不应改变。
生2:应该坚持自己的个性,不能别人说什么、要求什么就跟着改变自己。比如说打篮球的爱好,我就不会根据别人的意思来改变。
生3:我基本赞同他们的观点,但我认为考试时不能这样写。考场上的作文应该想着去迎合批卷老师的口味。
师:要迎合批卷老师的口味,其他同学是否赞同?
(很多同学点头,且幅度较大,是深表同意。看来有的同学写作文时说要改变自己并不是真心话。)
师:难道自己的真实想法就真的不能在考试作文中写出来吗?
生4:很难。以前写记叙文时,也总是想着老师可能喜欢什么样的话,希望我们怎么去写,然后根据自己揣测的结果去写。
师:那么是不是就真的不应该改变自己?
生5:不一定,我就认为应该要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不然的话就会到处碰壁。这基本上就是我的真实想法。当然我还会尽量写得有点新意,来迎合批卷老师的心意。
师:可是这两种写法可能都很难使阅卷老师满意,自然也不能得到高分,为什么?老师怎么想,你怎么会猜得到呢?与其猜测别人怎么想,不如通过改变自己的认识,使自己的思考更深刻,作文更有深度,从而获得高分。(问生2)你难道一点都不能改变自己吗?
生2:可以这么说吧。
师:从物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讲,你的身体每天是否有变化?
生2:有变化。
师:这应该是改变吧。再问你,从心理及意识的角度讲,你每天有无改变?比如这次月考前后。
生2:有。月考前想选历史,现在不想选了。
师:为什么会改变?是不是因为历史也不好学,怕影响高考?
生2:是。
师:看来你也不得不根据情况和对事物认识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现在想想,我们可不可能不改变自己?
生(齐):不可能。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也都会有自己需要改变的和不会改变的,请每位同学各写几个出来。
(几分钟后请几名同学说说自己写的内容。略)
师:那么我们写作文是不是就认为应该从这两个角度写?如果认为是的请举手。(仅三人举手。请不举手的同学说看法。)
生6:不一定,要看写什么作文。我认为如果写议论文的话从这两个角度写比较好,但如果写记叙文就不一定,可以选其中一个重点写。
师:说得很好。你能否举例说明?
生6:比如写自己改变的过程以及改变后的心得或者好处。
师:你这一点讲得很好,写作文不能面面俱到,要抓重点,有所侧重。看来你对“改变自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下面我给大家看一篇同学写的文章,想请同学们点评一下。(作文大意是:初三时我拼命学习,结果没能考取理想的学校。进入高中后很失落,于是一个多学期的时间不再把学习放在心上,成绩一落千丈。近一个多月来,发愤图强,勤奋刻苦,努力学习,自己的爱好也都没时间去发展,结果成绩也仅提高一点点,觉得得不偿失,于是决定变回到原来的样子,不再受学习和纪律的拘束,相信这样也能活得精彩。)
生6:我认为这篇文章不错,是一篇好文章,比较真实。平时写文章可以这么写,但考试时最好不要这样写,批卷老师不会喜欢这种文章。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约一半的同学举手表示同意。问一个未举手的同学。)你为什么不同意?
生7:我基本同意。有一点不同,就是这篇文章的观点比较消极,所以不太好。
师:你是不是说他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不愿勤奋学习是消极的,所以批卷老师不会喜欢这篇文章,是不是?
生7:是。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大多数同学点头。)
师:看来不好好学习,不按照大部分人认同的去做,就是显得消极了。不过在这里我还有点疑问想请问大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到田园中去了,过去读书人读书就是希望有个官做,你们认为他是积极还是消极?
生8:我觉得是消极的,因为他不愿与黑暗的官场作斗争,选择了逃避。
生9:我不赞同,我想应该看到陶渊明是在无法改变现实时选择归隐田园的,他坚持自己高洁的品质,而不卑躬屈膝、同流合污,这种坚持个性是积极的。不过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和陶渊明坚持的不是一回事。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确实不是一回事。陶渊明坚持不改变的是高洁的品质。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尔·盖茨在哈佛读书时,没毕业就决定放弃学业去开公司,你们认为他是积极还是消极?
生10:现在看来肯定是积极的,因为比尔·盖茨成功了;但以当时人们的观点来看应该是消极的,周围那么多人都反对他放弃学业。
师:比尔·盖茨的做法是积极的,仅是因为他成功了吗?
生11:不是。更根本的是比尔·盖茨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他感到继续把学业进行下去对实现他的志向没有多少意义,所以在学业和志向之间,他不愿向学位妥协,于是放弃了学业而坚持自己的志向。
师:说得很好。我再补充一点,他的个性是与坚定的志向和务实追求理想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具有积极意义。同意吗?(绝大多数学生点头。)
师:如果把比尔·盖茨的例子放到这篇文章中去,那么这篇文章的观点还消极吗?
生6:他应该把他坚持的是什么写出来,比如说他的志向或者理想。这样的话就不消极了。可是他只是说不再勤奋学习,不愿再受拘束,变回为原来的自己,就是消极的。
师:你说出了这篇文章显得消极的原因,又说出了怎么修改,很好。确实如此,在作文中坚持不改变的究竟是什么,必须明确,不能笼统地说“不改变自己”。人能绝对地不改变自己吗?不可能。同样,你要改变什么,也必须明确,不能笼统地说“要改变自己”,否则是不是连做人的起码的道德准则也要改变了呢?所以,我们写考场作文并不是说一定要去揣摩批卷老师的想法,关键是在于你的认识是否深刻,是否能给人以启迪。
还有,大多数同学都写的是“应该改变自己”,在修改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辩证地看待改变的问题,但也可以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即,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有变。可以从我们的所学过的课文中寻找素材。
课后反思:
这节课预设的目标是“使学生对‘改变自己’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之所以制定这样一个目标,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认识相当模糊,对为什么要改变自己或不改变自己的认识比较幼稚甚至错误,意识到要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对改变自己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根据这个目标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大致制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第一步是问学生对“改变自己”的看法。结果是许多学生都认为作文不能写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应去揣摩阅卷教师的心理,尽量写积极的一面。这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怎么办?于是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完全可以写自己的真实想法,但要加深对事物的认识,避免片面地看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全面、深入地认识“改变自己”的内涵。再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拿出学生的一篇文章,让学生评价,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指导学生逐渐加深认识,同时形成正确的作文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