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朗读上下工夫。但是,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朗读的训练。而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朗读,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 朗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通常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多次与字词“见面”,从而牢固地掌握了字的读音、识记了字的形状,读得正确,读得流畅,读出语感。在此基础上再加强指导,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小镇的早晨》一文,作者紧紧抓住小镇的早晨“恬静”“热闹”“紧张”这三个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课文篇幅虽短小,但结构清晰,语言浅显、流畅。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训练背诵,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水乡小镇的意境美,从而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反复读背训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积累了语言材料,领悟了叙述方法。
又如教学《夹竹桃》一文时,在学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具有可贵的韧性和花影迷离的特点之后,我着重指导学生充分读通读懂“在和煦的春风里,……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无不奉陪”这两句,启发学生体会无论气候变化,还是季节更替,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进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的“这一点韧性”“显得非常珍贵”。这样反复朗读,夹竹桃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也认识到双重否定句式两次运用对表情达意的妙处。应该说,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北大荒的秋天》《西湖》《鼎湖山听泉》《小镇的早晨》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西湖》一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是一篇形神兼备的美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反复朗读,渐渐领略“一山浓,一山淡”的美妙,“绸带飘浮在碧水之上”的神奇,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的朦胧。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从而受到感染。
《莫高窟》一文,作者向人们介绍了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祖国西北部的一颗明珠——莫高窟。文中把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曾经藏有大量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写得十分具体,仿佛让人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使自己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作者把自己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之中,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再如《小镇的早晨》第四自然段,作者仅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小镇的早晨”多美呀!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起对美的赞叹,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品味“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终于”等关键词语,同时想象今天太极洞内“奇观”是怎样形成的。通过“雨水”与“水滴”的比较,让学生悟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道理。再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教育学生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样进行训练,学生既品味了语言,又悟出了道理,真正懂得怎样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又如《船长》是一篇情感浓郁、扣人心弦的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重点部分反复指导朗读。如在客轮遭到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指挥他人脱险的场面,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并想象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船长在死亡面前一心想的是解救他人,而唯独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船长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只有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才能感悟得到。又如,当轮船下沉时,“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句话刻画了船长视死如归,犹如钢铸一般的高大形象,充分表现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课文最后一段,教师要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真正理解“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的意思。学生在读中不断地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教师有机渗透思想教育,起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朗读指导与训练,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叶圣陶老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继续重视并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沙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