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186

  

展开双翼,解读经典

◇ 王 欢

  《史记》以其不可磨灭的经典性、深厚性、生命性影响着一代代人。捧着一颗敬重之心,持着一种认真精神,来阅读这部经典、理解这部经典,以增强传承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确立健康积极的道德取向,这是中学生学习《史记》的应取的态度和重要的意义。
  可是,有些学生一看到古文就摇头叹息、敬而远之,甚至产生厌倦、畏惧、排斥的心理。如何选择最优的教学方式?如何处理文言、文学、史学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学生在乐学中领悟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与美妙纯净的艺术?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个人认为,好的教法与好的学法是教学的双翼,要让学生展开双翼自己去飞翔、去探求,而不能把学生困在知识牢笼里张着嘴等待喂养。
  
  尊重学生自主性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浩淼的知识海洋中,激扬起思维的浪花。
  1. 重视诵读,增强语感
  诵读在文言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将此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只有对文字进行抑扬顿挫的、平稳深沉的、循环往复的诵读,才能把握作者情感和心理的脉搏,才能晓其理、感其情、品味其精当美妙之处,从而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的多维目标。因此,学习《史记》,诵读这一传统做法不能抛弃,应该加强。
  根据课文,诵读可采取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指名领读、男女生混读、小组分读、角色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同一篇文章,甚至同一段落,采用不同的形式,起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除此之外,学生要背诵一些名段名句,以增强实记能力,提高古典文学素养。例如:《管仲列传》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
  2. 勤查字典,养成习惯
  “字典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勤查字典好习惯。我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古汉语常用辞典》,遇到难解的或新异的字词,就去查字典揣猜思考、择优认定,拿不准的再由老师定夺。在一遍遍查找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字词含义,还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以及全面考证、追求最佳的科学探索精神。
  3. 梳理归纳,长期积累
  文言文学习,扎实是根基。每课结束,学生必须把知识点落到实处,重视点滴积累,把该课的重难点字音字形、通假字、实词虚词、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句子翻译等整理到自己的“知识宝典”上。然后小组讨论、全班评定,将最优作品贴入学习园地作为示范。
  4. 留心注解,重视联系
  《史记》记载了众多汉代风云人物,有些人物在多部传记中出现或有些涉及。但是学生对这些人物(尤其是不太知名的人物)的认识很浅,人物关系理不清,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印象模糊。此时可指导学生从注解中寻找答案。例如:《淮阴侯列传》中陈余、张耳这两个人物,早在《项羽本纪》中的注解里就已提到,但很少有学生注意,可提醒学生联系起来阅读。
  另外,书下有一些注释存在问题,我鼓励学生大胆向文本挑战,敢于提出疑问,而不是盲从,让他们在实践中明白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例如:《淮阴侯列传》对“大丈夫不能自食”中“食”注音为“shì”是错误的,而应该是“sì”。学生在质疑意识下,对字的读音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淮阴侯列传》中“鼓行出井陉口”的“鼓行”可理解为“击鼓前进”,“行”读“xíng”;也可理解为“击鼓的先前部队”,“行”读“háng”。
  《史记》中的许多评论对课文的理解很有帮助,但有些学生没有阅读评论的意识,再加上有的评论文字艰涩,理解起来困难,于是他们干脆就不去读。此时,教师可针对难点给予指导,再由学生自己揣摩体会,以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发挥教师指导性
  
  选修课的灵活性、选择性、新颖性、拓展性、探究性都很强。因此,教师要参照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教学,既不能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课课吃透;又不能架空课堂,流于形式,追求热闹,让课堂变成空洞无物的泡沫。
  1. 导引
  我一直贯彻平等的理念,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都有发言的机会。当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无法统一时,只要言之有理,我都给予肯定,以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还鼓励他们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对文学做个性化阅读。例如:对韩信之死,有同学认为聪明的韩信不可能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做傻事,“谋反”实是刘邦找的消除心腹大患的借口。
  有时候我故意抛出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思考,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质疑探索、求异创新的良好治学习惯。例如:分析韩信“背水阵”时,我先补充史料,再让学生画出地形图,以更好地理解韩信的布阵方略。
  2. 导游
  《史记》文章多节选,知识存在片断性问题,教师要多渠道给学生提供历史故事、人物评论等影视网络素材、相关研究资料,以达到整合文史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兴趣的多重目的。例如,学《刺客列传》放映《英雄》,学《项羽本纪》放映《霸王别姬》,学《秦始皇本纪》放映《秦始皇》。欣赏“百家讲坛”中易中天、王立群教授的“汉代风云人物”和“怎样读《史记》”系列节目。通过直观、通俗的视听形式,让学生在中国文史长廊中观赏、品味、思考、成长,陶冶了思想情操,提高了认知品位。部分学生还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购买了全套《史记》《汉代风云人物》以及一些人物传记来研读。
  3. 导演
  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的实践活动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选修课必须贯彻的宗旨。
  开展辩论赛。《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关联紧密,我把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整合教学,学生在不经意中就对这两个人物产生了议论的欲望和冲动。于是我趁势组织了一次辩论赛,学生从人物的品质、精神、志向、成就及影响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探讨。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生在一次次的智慧与思想的交锋中,提高了鉴赏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交流,共享体验。
  学生担任“小老师”。《滑稽列传》一课,由三个学习组共同设计教案,再分别推选一名代表讲授淳于髡、优丹、优旃三个人物。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小老师”的授课,无论是文言知识点的抓取,还是内容的分析,都做得很完美。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设计出很优秀的板书;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让更多的同学翻译课文;用形容词给人物下定义“()的某某”;一位男生表演的“孙叔敖复出”,更是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另外,还开展了资料展览、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传阅励志名言等活动。
  4. 导向
  《史记》 “是一部人人必读的奇书”,每一篇课文,都融注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充满着经岁月积淀后的最浓烈最深厚的感动。教学《史记》需做到文化属性、社会属性、人文属性三位一体,学生在汲取民族智慧、沟通古今文化的同时,洗涤了心灵,开阔了胸怀,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每学完一课,我引导学生选择最有感触最有启示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写成随笔、读后感或短评,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或阐述感性体验,或作理性分析。学完整本书,根据书后的论文参考选题,每个人撰写一篇小论文,小组互批,写出评语,班级汇集成册,以作学习《史记》的见证。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思辨能力、写作点评能力,还奠定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如果学生们也能够像司马迁那样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那么我想这就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苏教版选修课《史记》的施教,既为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持续化发展提供了平台,也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项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持久的。我们要长期地、积极地、审慎地探寻优化的教学方式,让文言文教学突破框框,踏出一条崭新的路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

展开双翼,解读经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