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33

[ 王文炎 文选 ]   

谁是杀害杨修的真正凶手

◇ 王文炎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纷争不已,有人归之于曹操的残暴忌才,有人归之于杨修的恃才傲物。诚然,表面看来,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是“造言”“惑乱军心”,按军法当斩。而间接原因应当是杨修的“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必杀之而后快。但实际上,曹操本有退兵之意,杨修并非“造言”,也并未造成军心混乱,罪不该杀。而曹操为证明杨修的“造言”,硬着头皮进兵而失败的事实,也进一步证明杨修判断并没有错。再者,曹操乃爱才之人,即使是击鼓骂曹的祢衡,曹操为顾全名声,也不忍亲手杀之。即使杨修与曹操有点小摩擦,耍点小聪明,偶尔让曹操下不了台,也不会让曹操杀掉。
  可见,仅仅是曹操,还不会置杨修于死地,那还有什么原因呢?最大的原因恐怕是杨修很不明智地插手曹氏父子最忌讳的“世子”事件,而且还妄图靠自己的聪明影响曹操的判断,若不是有人透露底细,曹阿瞒还真被瞒住了。曹植做了世子,杨修作为第一功臣,自然不会被杀。
  因此,杨修被杀,缘于曹植没做成世子,曹植没做成世子,缘于曹丕的阻挠。反过来讲,曹丕做了世子,杨修必死。请看双方的斗争:
  一、大簏事件。曹操欲立曹植为世子,曹丕藏吴质于大簏中入府商议。杨修告密,可惜的是吴质技高一筹,以绢代人,使曹操怀疑杨修谮害曹丕。杨修的失败,等于被曹丕向死亡推进了一步,而曹植离世子又远了一步。
  二、试才事件。曹操试二子才干,曹植立斩门吏出城,这种做事行径与曹操相似,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可惜一切均为杨修所教。曹丕岂能甘心失败,有人报告曹操此事,读者自然清楚此人必为曹丕所使。曹丕进一步打击了杨修、曹植,巩固了自己。
  三、答教事件。正所谓“庆忌不死,鲁难未已”。杨修实在是曹丕的心腹大患。曹操问君国大事于曹植,植对答如流,曹心中甚疑,因何而疑?恐是杨修所为也。等曹丕偷来答教,也给曹操一个暗示:你这份基业是传给姓曹的,还是姓杨的啊!于是曹操“有杀修之心”。
  由上可见,正是曹丕将杨修一步步推入死亡的深渊,杨修在与曹丕的斗争中处于下风,处处受制。凭着曹丕的精明、毒辣,杨修断无好结果,被曹丕借曹操之手杀掉是早晚的事。所以杨修非死于曹操之手,而是死于曹丕之手也。
  [作者单位:山东省无棣县埕口镇中学]

谁是杀害杨修的真正凶手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