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196

  

紧扣“教学文眼”,感悟纯真童心

◇ 杨 雪 黄百严

  《“番茄太阳”》(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一课刻画了富有爱心的盲童明明形象。课文第十六节是这样的:
  要走的时候,明明轻轻地拉住我的袖子说:“阿姨,你过来,我和你说句话。”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这段文字生动地表现了明明纯真的爱心。教学中,我紧扣“教学文眼”(“把我的腿给你”)引导学生品读文字,感悟明明纯真的爱心。
  师:仔细品读这段话,你觉得明明怎样?
  生:明明很善良,从“我把我的腿给你”可以看出。
  师:(板书:把我的腿给你)说得很好,明明愿意把自己的腿给“我”,听了明明的话,“我”的表现怎样呢?
  生:“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表明我很感动。
  师:是的,听了明明的话,我深受感动,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把我的腿给你”这句话为什么会如此强烈的震撼我呢?请大家再读读明明的话,想一想。
  (生仔细读思后)
  生:我觉得明明很勇敢,很无私,他敢于把自己的腿献给别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
  师:不错,明明的确很有奉献精神。请大家想象一下,人的腿能借给别人吗?
  生:我觉得腿能借。明明不就是接受角膜移植手术吗?不是有肾脏移植手术、断指接生手术吗?
  生:不对!我从来没听说过把腿借给别人的。要是能捐腿的话,哪还有瘸子?
  师:你很聪明!不错,至少到目前为止,大腿移植的手术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对此,明明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听了明明的话,“我的泪哗的一下流了下来”,请大家想象一下,此时,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你就是作者,会怎样想?
  生:明明真是个善良的孩子。有谁愿意把自己的腿捐给别人呢?明明却愿意把自己的腿献给“我”,明明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生:腿是不可能献给别人的。明明不知道这些。可是他却很无私,愿意把腿给“我”,这是多么纯真的童心啊!
  生:其实,在“我”的心灵深处,最渴望的就是和别人一样,拥有一双健康的腿。明明这个可爱的孩子愿意把自己的腿给“我”,这是“我”一直最渴望听到的话呀!也许,这句话“我”是第一次听说!禁不住的,“我”被明明纯真的爱心感动了,不由地流下激动的泪水。
  思考:
  这段话写的是明明接受眼角膜捐献手术,临行前对作者说的话。文中“把我的腿给你”一句表现了明明纯真的爱心,这正是“教学文眼”。 所谓“教学文眼”,就是文本的关键词句,就是文本的核心知识,就是那些最具刺激性、新奇性、发展性的问题,就是那些最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投入激情和才智去完成的学习任务。与“文本文眼”不同,“文本文眼是基于文本的自身逻辑,教学文眼的出发点是教学的需要”(赖配根《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从教学实际出发,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在文本理解方向上具有吸引学生整体感悟、探究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抓住“教学文眼”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案例中,教师紧扣“教学文眼”,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明明纯真的童心,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渗透了思想教育。具体体现以下两点:
  1. 紧扣“教学文眼”,感悟内涵
  首先,教师紧扣“教学文眼”,启发学生:“听了明明的话,我为什么如此感动?”学生阅读思考,深刻感悟到明明的勇敢、无私奉献的爱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腿能否借?”通过一番阅读感悟,学生收获了科学知识,更感悟了明明纯真的爱心。学生较为深刻地感悟了文字的内涵,培养了阅读能力。
  2. 抓住“文本留白”,超越教材
  教材中有一些写得含蓄的地方,往往不把意思讲清楚,讲透彻,而是“欲说不说”,像“隔纱看人”,给人一种朦胧美。这恰是语言表达的境界,亦称“文本留白”。在教学中,抓住“文本留白”, 引导学生“补白”,可以获取上佳的教学效果。文本中,听了明明的话,“我的泪哗的一下流了下来”,那么,作者究竟想到了什么呢?文中并没有交代。然而,我们透过文字,可以想象到作者一定感想颇多。教师紧抓“文本留白”,让学生“补白”,学生想象合理,道出了肺腑之言,真实感人,正是“其言皆出我心”。“补白”,丰富了文本,拓展了文本,延伸了文本,深化了阅读体验,培养了表达能力,进行了思想教育,更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三堡中心小学]

紧扣“教学文眼”,感悟纯真童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