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我在“凤凰语文网”上以《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为题发了一个主题帖,把自己对教育的感悟和探索如实地反映出来。有些老师问我,你真的感觉到了幸福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幸福,来源于自己对教育深刻的理解和真切的体验。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做一个语文教师的幸福。
一、 做一个阅读着的语文教师——生命因“读”而充实
乐于读书,才乐于教书;善于读书,才善于教书。我始终记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诲:“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孜孜不倦地去读书。我常常问自己:我拥有这份精神宝藏了吗?我怎样才能拥有这份精神宝藏呢?
1. 泛读:读出广度
有人说,现在有些教师只读三本书:课本、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课本是上课的剧本,自然要认真读;参考书,是教师的拐杖,也会用心读;练习册是学生获取高分的法宝,教师更要专门去研究。事实上,语文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这些“快餐式”的浅层次的阅读,而要拓宽阅读视野,进行广泛的多元阅读。读书正如饮食,不同的饮食会形成不同的营养结构,不同的书籍会造成不同的精神结构。语文教师不仅要阅读本学科的教学用书,还要系统地研读教育论著,特别是一些教育经典著作,也要广泛阅读一些非教育类书籍,以丰富知识积累,增加文化底蕴。
我每年都自费订阅几十种教育教学杂志,每天读几篇教育教学文章已成了我和书籍“甜蜜的约会”。阅读教育名著更是我的至爱,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经典著作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与大师们对话,享受大师们智慧的启迪,心里温暖如春。我还经常阅读《读者》《智慧背囊》《思维与智慧》《青年文摘》等非教育类书籍,更新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改变人生观与世界观。每读一本好书,就走进了一座丰富的精神宝藏,人生也在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厚重着、延展着。
2. 精读:读出深度
读书犹如观景,在无关紧要处可以放松自如、走马观花,在美妙的景点,就得停下来慢慢地欣赏、仔细地品味。每次看到肖川蕴含哲理的教学随笔,读到李镇西激情洋溢的教育故事,见到特级教师们精彩绝妙的教学设计,我便如获至宝、激动不已、爱不释手,浓郁的书香滋润着我的每一个细胞,抚摸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我把书中那些精彩的语句、经典的细节摘抄在笔记本上,再输到电脑里储存起来,每学期都要积累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然后常常去欣赏它们,就像一位家长在喜滋滋地欣赏着自己的孩子。这是我生命的“存折”,我要用它提取专业的成长,兑现精神的超越。读书贵在思考,泛读重在量上积累,精读旨在质上提高。读完一篇好文章,我喜欢坐下来慢慢地回味,细细地咀嚼,深深地反思,把作者观点和自己的思想联系起来去审视,把文本的世界和现实的生活贯通起来去观照,常常在获得知识满足的同时,获得生命意义的审美愉悦。书,读出了效度,心灵就有了亮度;书,读出了深度,思想就有了高度。教师首先要把书读到自己的心坎里,才能把人类的文明传承到学生的精神中。
收入再少也要买书,时间再紧也要读书,房子再小也要藏书,交情最好就是送书。在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一个人的奋斗史。做一个阅读着的语文教师,在让浮躁的心灵沉寂下来的同时,就会多了几分睿智的思考和坦荡的心态,获得了一种至高至上至善至美的生命体验。惟其如此,我感觉到书是甜的,读书是幸福的,面对一些人过剩的“休闲”,我保持了一份“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的超脱。我很喜欢这么一句哲语:我举手苍穹,并非一定要摘取星月,而是需要这个不能媚俗的姿态。阅读、写作使人心静神明,细腻丰富,整日徜徉于真、善、美的境界,连灵魂都发出香味。
二、 做一个实践着的语文教师——教学因“做”而鲜活
教育是一个不断实践着、探索着、生成着的过程。教育呼唤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更期盼有着丰富实践和智慧的教师。
1. 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
教师的价值不在于你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你创造了多少经典的课堂,让学生在本该诗意栖居的课堂里获得了生命的成长。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师生人生共享的过程,都不应是昨天的重复,而应是今天的创造。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主动邀请教研室的领导到我班听课,每次上完课后,除了让领导和教师们评课,我还让学生参与评课,给我提建议。没有机会外出听课,我就千方百计地从外地购买来特级教师的教学光盘,像窦桂梅、于永正、支玉恒等老师的教学实录,钻进自己的房间里潜心研究,认真学习,用心地和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教学因为与学生的精神相近而更有魅力,课堂因为与学生的生活相连而更加精彩。语文课堂拒绝复制,语文教师拒绝平庸。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课堂是灵动生成的。我们应当为每一节课设计一个亮点,激起一点波澜,创设一道风景,使语文课多一份精彩,多一份感动,多一份灵气。
2. 把研究做到教师的心里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转变。我感到欣慰的是,自己一直痴迷于教育科研。多年前,当农村教师还不熟悉课题研究的时候,我就凭着兴趣爱好开始进行课题研究了。一开始,不会写课题研究方案,就找来科研专著学习,找来科研杂志模仿着做,然后拿到城里请专家指导,寄到杂志社请编辑帮助修改。就这样,我从一个“课题盲”逐渐掌握了课题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能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几年来,由我设计并主持的“低年级快乐识字”“语文实践活动策略研究”“小学语文学案设计”等多个课题分别被新沂市教育局、徐州市教科所、江苏省教研室确定为立项课题,课题研究成果也多次在省市获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坚信只要认真做起来就能够取得成果,反之,如果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成功。我把学校的骨干教师都吸收到课题组,和他们一起干。虽然没有高深的理论,但是我们虚心学习,立足校本、立足课堂,实实在在地开展带有泥土气息的“草根化研究”。多少个节假日,我们牺牲休息时间认真地研究案例,仔细地进行阶段性总结,寻找新的研究策略。我深知,没有包装、没有功利的课题研究才能沉淀到教师的心里。正是因为我们始终生活在研究着的状态中,教育的每一页都是鲜活的,教师的每一天也都是幸福的。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说:“为什么我的心里常怀激动,因为我对教育研究爱得太深。”
三、 做一个思想着的语文教师——人生因“写”而精彩
现代教师不仅是文明火炬的传递者,同样也是一个思想者。只有当教师思想的枝头花团锦簇时,才会有学生精神的累累硕果。而写作则是提炼和升华思想的重要途径。
1. 在教育故事中倾吐师爱情怀
教育故事是以故事的形式叙述教学活动中典型的真人真事,抒发教师的真情实感,写教育故事是我每天的必修课。每天夜晚,万籁俱寂,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白天的教学场景,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便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如涓涓小溪流过山谷,这些感人的教育故事很快就流动成美丽的文字。在这些故事中,我一次次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分享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在一点一滴地记录自己教育人生的同时,也在真真切切地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过程,聆听着“花开的声音”。这样,“我和学生那‘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水连同无数朵晶莹的生活浪花,便因为我的日记而永远地凝固下来。若干年后,我们共同翻开这些文字,便会回到那一个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学生会因此而青春永驻,我会因此生命不老”。(李镇西《与青春同行》)短短的一年,我撰写的《老师,你的笑很重要》《仅仅是换个方式》《教师,莫刮“北风”》《赞美,不仅仅是掌声》等20余篇教育故事,分别在《基础教育参考》《中国德育》《吉林教育》《教师之友》等杂志上发表,还有多篇被发表在杂志的“卷首语”上。看到我和学生的故事能和大家分享,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做教师的幸福之情溢满心胸,整个生命都浸润在感动之中。
2. 在教学论文中升华育人智慧
教育故事是感性的体验,教学论文则是理性的升华。在写作教育故事的同时,我及时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把它整理提炼成一篇篇教学论文。由于多年来养成了乐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那些精彩纷呈的课堂瞬间,深思熟虑的教学感悟,不时地在心底孕育着、膨胀着、撞击着,激发起强烈的倾吐欲望和写作冲动。这时候,还有什么比写作更快乐的事情呢?每天写几百字的教育故事,每周写一篇教学论文,已成为我生活的习惯和职业的追求。有时候半夜醒来,突发写作灵感,立即起来伏案疾书,一吐为快。特级教师曹平说过:“同样一个教师,同样一个晚上,可以同样废寝忘食地打牌或写作,但第二天的两个人就不一样了。人的差异主要在业余时间上。我写的文章公开发表了,就能成为教师的共享资源,我就对教育作出了贡献,这就是一种价值观。写作,能使教师这一职业伟大起来,能使教师的生活质量提高起来。”我把自己的文章分别固定成“教学探索”“教育故事”“课题研究”三个主题帖,在“凤凰语文”和“教育在线”网站上发出来,受到很多教师的高度评价。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变成100多篇公开发表的教学论文,职业的尊严、生命的价值、教育的理想如火一般在心中升腾。
哲学家说: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我想说: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教育活着。“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袁卫星老师的这段话经常回响在我的耳边。18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使我始终坚守一份纯洁的教师情怀:耐得住一份清贫,守得住一份寂寞,做一个宁静的读书者、睿智的实践者、深沉的思想者,和新课程共同成长。真的如此,还有什么比做教师更幸福的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阿湖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