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199

[ 张骕铖 文选 ]   

创新,导语设计的必然要求

◇ 张骕铖

  在语文教学中,导语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导入方式新颖别致,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导入方式平庸陈旧,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设计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但在运用中常常出现模式化、雷同化的现象,不能较好地发挥导语激趣、煽情、启思的作用,与当前的创新教育相违背。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执教者没有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找准切入点,没有筛选出适合所授内容的最佳导入方式。其实,导语设计也要体现出创新意识,体现其艺术品质,体现一些共同的要求。
  
  一、 导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导语是导入性语言,一般由教师述说,不需要师生的双向交流,只要能瞄准教学目标,自然切入课题,学生就能被打动,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情境。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的学习实践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导语设计也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如讲《麦琪的礼物》时可用故事法导入,让学生在听绘声绘色的故事时引起浓厚的兴趣,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也可用韦唯的名曲《爱的奉献》导入,向学生提出要求——听完歌曲时谈谈自己爱的经历和对爱的认识;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导入,找几个学生表演文章的高潮部分“夫妻互赠礼物”,其余学生谈观后感,学生意犹未尽,必然会跟随教师的思路,去关心剧情的发展。同一篇课文,导入方式虽然不同,但都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导语设计要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思路各不相同,导语设计也要体现其主观差异性。以理性思维见长的教师,其导语设计多能体现导语的思辨色彩;以情感教学为主的教师在导语设计时更能突出导语的感性特征。由此,导语设计可归纳为理性导入和感性导入两种方式:
  理性导入,就是以课文的体裁、内容为基础,通过解说、阐释、启发,让学生了解、认识、想象,从而步步深入,吃透全文。这种导入方式,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能较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理性导入,形式多样:可从文体介绍或文章特色阐述入手,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明晰了解;可从审题入手,抓住字眼,剖析标题;可从注释或提示入手,掌握背景,阐发中心;可简介课文,综合分析,概括阐述;可从旧课导入,横向比较,同中求异。
  感性导入,是一种形象生动的导入方式。它能引导学生切身体验作品的情感氛围,去触摸叙事主人公的思想脉络,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方式可以运用直观教具,展示图片,促进联想;可以引用典故、奇文,激发兴趣;可以巧设悬念,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可以渲染气氛,使学生渐入佳境;可以从激发情感入手,陶冶情操,启迪心灵。
  
  三、 导语要揭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初始阶段,学生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最易接受新知,因而导语应该开宗明义,揭示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此,教师设计导语时一要认真钻研课文,从课文诸多重点、难点中抓住主要问题;二要抓住课文重点与课文内容的契合点,从契合点出发设计课堂导语,避免绕圈子,走弯路;三要与提问有机结合起来,从课文重点出发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如教《琐忆》时,我首先引用鲁迅《自嘲》诗,又引用毛泽东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评价,强调指出它表现鲁迅的伟大人格,最后揭示文章重点:《琐忆》就是以这两句诗为中心,把一些零散往事串联起来的。这样,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导语要有情感
  
  情感是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和通向作者心路的桥梁。教师设计导语时,要充分挖掘课文内容的情感因素,设计适合课文情感要求的导语内容;要以饱满的情绪,澎湃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口语表达技巧,融入饱满的感情投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反应,尽量和学生的情感接轨,尽快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如教《故乡的榕树》时,可先放录音《故乡的云》,在背景音乐的陪衬下,开始充满激情地述说:“乡思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浪迹天涯的游子,沦落他方的断肠人从古唱到今。看!柳宗元祈盼‘化得身千亿,散上峄顶望故乡’。听!郑振铎望着海燕低语:‘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同学们,当你们远离故土,是否会像他们一样想起故乡绿草如茵的山坡,苍翠欲滴的竹林,还有那依门遥盼的老母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去听一听作者那蕴藏在心头30年的故乡音。”
  
  五、 导语要有美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导语也须新颖别致,美若“凤头”。美的导语,应如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妙境迭出,虽短而韵味无穷;又如九曲黄河,腾挪跌宕,一泻千里,虽长却欢快明朗。如讲授《春》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放飞季节的候鸟,春悄然栖息在蝴蝶的翅膀,春草、春花、春风和春雨,展示了美丽和活力,驱走了残冬的寒意,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我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伴着橘红色的希冀,点燃五彩斑斓的人生,春天真的很美!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朱自清笔下的《春》吧……”通过叙说,师生一起沉入优美的意境中。再如《天山景物记》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且不说南国的烟雨,东部的富丽让人沉醉;就是北方的粗犷,西部的浩瀚也让人着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雨中登泰山》,享受了雨中泰山的‘独得之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散文《天山景物记》,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天山的雄奇风景吧!”优美的导语,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审美的享受。
  
  六、 导语要有启发性
  
  教学开始,学生虽有求知的欲望,但不得其“门”而入,这就要求导语要有启发性,通过引导,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正途,从而触类旁通,收到实效。在进行《为了忘却的记念》导语设计时,我从触题入手,首先发问:“这篇文章是记念死难者的,却又为何说‘为了忘却’呢?”学生一时无语,于是我就进一步启发:“记念也可写作‘纪念’,作者在此用‘记念’是否有其他含义?”在老师的点播下,学生有所领悟“记念有‘记住’不忘却的意思”,于是因势利导,让学生把这篇文章与《记念刘和珍君》比较,提问:“这两篇文章在写作意图上有何异同?”经过师生共同活动,最后明确:“记念就是为了不忘却, ‘忘却’就是摆脱痛苦,化悲痛为力量之意。”经过层层启发,学生终于明白题目含义,获得了打开全文思路的钥匙。
  
  七、 导语要有灵活性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导语设计也是有章可寻的,但又是灵活多变的,不同文体应该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记叙文主要采取内容导入、情境导入方式;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的,应以理论导入为主;说明文一般文字浅显,缺乏生动性,导入时应以直观形象为主,平中见奇;文言文语言艰深,有必要从语言、文史背景方面导入。从文学样式来看,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导入更应新奇优美,可采用以诗导诗方式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设计导语时,就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散文的突出特点是情景交融,导语就应该有较强的抒情性;戏剧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一般要以情境导入为主,通过情境表演或电教手段展现情节或背景,以利于学生把握和领会。导语设计是灵活多变的,即使同一文体也会因题材、内容、情感基调的不同而不一样。总之,教师要采用各种有效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兴趣,努力避免陈旧无味的导入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市教师进修学校]

创新,导语设计的必然要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