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178

  

匠心独运,彰显魅力

◇ 陈永平 梅志军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上的一个创新,是献给广大师生的一道文化点心。教师如何和学生一起品尝这道“点心”,让学生爱吃、想吃,并能自己尝试做着吃?我们想从教材解读和教学策略两个层面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
  
   “文包诗”,既有“文”,又有“诗”。“文”为“诗”的补白,“诗”为“文”的中心;“文”因“诗”起承转合,“诗”因“文”水到渠成。“诗”有魅力,“文”有张力,诗文珠联璧合中显示出编者的智慧。
  精选的“诗”
  诗、词是我国古代两种优秀的文学样式,都特别讲究含蓄,一唱三叹,余味无尽;它们往往借物言情,寓情于景,诗情画意高度融合。
  “文包诗”中诗词的选择体现了编者的匠心。这些诗词既是名家名篇,又要符合各学段孩子的学力及鉴赏水平。更重要的是,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有一段让人感动的故事——
  《咏华山》中的寇准七岁胸中有丘壑,登大山而小天下,宋朝名相果然名不虚传;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王维少小离家,客游他乡,人地两疏,怀亲思乡,乃人之常情;
  《但愿人长久》中的苏轼被贬在外,远离家乡,远离朝夕相处的弟弟和亲友。中秋佳节,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对月长叹,怎能不生人生感悟?
  ……
  考究的“文”
  “文包诗”编者将作者生平、诗词背景、诗词鉴赏等刻意而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浅显而优美的“文”。它比单纯的古诗词更能激发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兴趣和热情。
  “文”中有美景:“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黄鹤楼送别》)
  “文”中有真情:“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每逢佳节倍思亲》)
  “文”中有意境:“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咏华山》)
  美景让人悦目,真情使人共鸣,意境引人感悟……
  艺术的“包装”
  “包装”是一门艺术,将古代的优秀诗词“包装”成现代的美文,颇具匠心。
  诗词语言凝练,但时间、空间的跨度大。短短几百字的文章既要把诗词的情境再现,又要让人感觉不零碎,线索很重要。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写月为主线,借月抒发情感,《但愿人长久》就准确地把握住这一点。更多的诗词没有明线,而以情为暗线,那在“包装”时更需要有一双慧眼。
  补白也是一门艺术。描述诗词中没有提到但又肯定发生的事情,描摹几百年、几千年前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浅显而不直白,读后仍让人和读诗的感觉一样,意味深长,意犹未尽……如《黄鹤楼送别》的第二自然段,就是编者发挥合理想象,构思了一段两位诗人之间的话别。
  另外,“诗”与“文”的过渡在“文包诗”中显得巧妙,不着痕迹,水到渠成。如:“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咏华山》);“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
  
  (二)
  
  教师的文本解读代替不了学生的文本解读,只有智慧的引领才能让教材的特色彰显魅力。
  饶有兴致地读
  “诗”是“文包诗”的主角,应让学生大声地吟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我们仍然要遵循。
  读诗可以按照诗的平仄来读,这种读法有固定的节奏(如古诗朗读的节奏是: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个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学生在初读诗时就学会这种古老而又传统的朗读的方式。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朗读古诗文时将头“拗过去、拗过去”也是蛮有味道的,我们在学生初读时就应该让他们摇头晃脑地读、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
  当然,读诗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我们的学生同样会有鲁迅当年的体验——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古诗从美学的角度讲是“有意味”的艺术形式,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解读这“意味”——带领学生与诗人促膝长谈,了解作者的生平,知晓写作的背景;引导学生与诗词对话,理解字词的含义,感悟诗词的意境。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抑扬顿挫地读、轻重缓急地读、意味深长地读。
  有的放矢地品
  “文”不只是“诗”的注释,它值得我们推敲、品味。
  品人物,抓住文中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感知他的人品;品事情,把握故事的情节,随着它的跌宕起伏触摸它的文气;品语言,紧扣重点词句,体味语言的精当巧妙,参透言近旨远的语境;品手法,领会比喻、拟人、夸张、想象等手法的妙趣和神奇,在模仿中学习新的辞章。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引导学生推敲“文”不能只停留在工具性上,“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它还应该体现在我们对“文”中思想感情的品味,将学习语言与人文熏陶融合在一起,正如美学家朱光潜说过“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不拘一格地创
  “文包诗”的创作,教师也值得尝试,把更多的优秀古诗词推荐给我们的孩子,而不会有编者版面限制的烦恼。教师在创作中,可借鉴教材中现有的“文包诗”样式,更应注入自己新的思考,使得“文包诗”这块园地越发繁茂,而这都将成为学生模仿创作的范例。教师的创作,更应传达给学生一个观点:“文包诗”的创作没有定式,不拘一格。
  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叙事性较强的经典古诗词作为学生创作的蓝本,并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自己搜集创作时所需的素材。学生积累多了,感想就丰富了,思考也就越来越深刻了。他们会在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的碰撞中,学到知识,培养语感,训练表达。
  点心,不仅是用来充饥的,其价值更在品味。品尝“文包诗”这道文化点心,彰显其魅力,是学生和教者对“文包诗”编者匠心的创造性解读,也是对母语文化的传承与开拓。
  
  [陈永平:江苏省大丰市教育局教研室]
  [梅志军:江苏省大丰市大桥第二小学]

匠心独运,彰显魅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