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27

[ 赵红昌 文选 ]   

新课标下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新诉求

◇ 赵红昌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一直是高考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难教,学生怕写,作文教学成了师生最头痛的事。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作文教学存在着以下一些新的诉求。
  一.学生对作文教学模式不满意,缺乏作文兴趣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作文教学上缺乏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不开放,作文教学以“纲”为本,以“教材”为本,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狭窄封闭,缺乏实践活动,与学生活泼跳跃的思想不合拍,和日新月异的新生活相脱节。学生厌恶作文课上苍白的说教、空泛的理论指导,学生奉命作文,把作文当作“苦差事”,害怕作文,讨厌作文,对作文的兴趣低。
  二.学生对作文评价机制不满意,缺乏原创作文
  高考语文复习中,作文教学中的“反馈”与“交流”环节的载体仅仅是作文本或试卷,而评价的主体大多数情况下是居于权威地位的老师,这种单方面的评价,不能全面科学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作品,致使学生的作文交流形式单一,反馈评价简单而形式化。
  受应试教育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作文评价以分数论英雄,许多教师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布置学生大量阅读、抄录和背诵范文,以便考试时“编、抄、套”。把学生作文设在划定的圈子里,学生缺少自由思考、独立创作的空间,陷入“套板反应”和新“八股文”怪圈。结果出现平时作文水平不错的学生,考试分数不一定高;而用“编、抄、套”做成的作文考试分数也不一定低的现象。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大大挫伤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滋长了弄虚作假的风气,学生作文很少有自然的充满真情实感的原创。
  三.学生对狭窄的观察视野不满,缺乏生活体验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歇。”作文源于生活,源于观察,源于体验。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呵护,由于时代变迁、生活方式改变及其安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没有了集体春游的热闹欢快,没有了夏天下河洗澡、摸鱼捉蟹的乐趣,没有了秋天偷摘水果的窃喜和不安,没有了冬天捉迷藏、堆雪人、打雪仗的经历,更没有了感受邻里关心和受他人凌辱等等的情感体验。这些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喜怒哀乐的积淀和表达,而文学作品恰恰要感性地反映人类的思想和情感。“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脑袋空空如也,写作文时只能苦思冥想,胡拼乱凑,应付了事。
  四.学生对作文的成功体验难以实现不满,缺少成就动机
  作文是一种殚尽竭虑,感心动情的创造性活动。一篇作文的完成,应该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带来与他人分享这种喜悦的强烈欲望。但在传统作文中,因缺乏交流或交流的方式极为简单,交流范围十分有限,学生心目中的作文就是完成任务,缺乏成就感。因此,学生体验创造性活动的成就的愿望几乎是镜花水月。没有趋誉动机驱动,写作缺乏外在的有效激励,影响了学生创作的热情和期待。
  学生对作文教学反映出的一系列不满和诉求,给我们作文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多年对作文教学的探究与摸索,我提出以下几点应对建议。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作文过程的指导
  按照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所提出的“让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丰富生活活动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加强学生的作文体验”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态地、全方位地、立体地展现生活。《文心雕龙》说:“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体验生命,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亲身的经历或体验,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作文是最不能立竿见影的教学,追求短时效应,反而会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打破“统一命题—布置写作—课堂讲评”的单调呆板套路,注重作文过程指导,注重作文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注重学生学法的培养与指导。采取课内作文与课外练笔相结合,命题作文与自主作文相结合,教师精批与学生互改相结合,集体点评和面对面交流相结合,作文写作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学生的兴奋点上,让学生眼亮心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唤醒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创设情境让其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
  二.充分挖掘作文课堂教学以外的潜在资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教育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的语言文字训练,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尤其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突破单纯的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的束缚,充分挖掘各种潜在的教学资源,在语文实践活动与写作教学的有机整合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教师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校园广播、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笔会交流、写作论坛、征文投稿、辩论采访、编排课本剧,编写小论文、主办校报校刊等。长期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表面上好像浪费了一些宝贵的学习时间,但实际上它能开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激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高考语文成绩的整体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
  三.给学生创造拥抱生活、体验生活的条件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能细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受,定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作文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头。生活即课堂,社会即课堂,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好生活这部大书。可以分专题让学生整理素材,诸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环境变化、家乡趣闻、民俗文化、人间温情、四季更替等,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丰富素材。可以倡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变成生活的主人,到工厂听听老板们的创业史,去摸摸机器,做做工人师傅的徒弟,体验创业的艰辛;可以建议家长在暑期里带孩子到农村锻炼几天,出一身汗,滚一身泥巴,捉捉知了,摸摸小鱼。这样,不但能积累素材,还能学到和收集到群众鲜活的口头语言,丰富写作的源泉,让学生有感而发,有东西可写,将“苦差事”变成“愉快事”。
  四.注重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是人与人思想交流的教学,是情感表达的教学,它的重要特点是高度的感染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作文教学更是如此。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老师的作文要求如同圣旨,学生不敢轻越雷池一步,一味求同的意识,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表达,学生主体地位丧失,从而导致文章个性缺失,作文生命力丧失。所以,教师应转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角色,积极扮演好学生作文的引导者与启发者、对话者与交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等角色,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作文教学氛围,尊重学生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力,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解放学生的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活泼自由的发展。教师要遵循鼓励性原则,多一些感染和熏陶,少一些说教和灌输;多一些肯定表扬,少批评,不嘲讽。好的文章加以表扬和宣读,对较差的文章也不责备,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自我追求的具体行动。
  总之,作文教学是极其重要而又烦琐的一件事情,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学校课程的设置、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社会对读书与写作的重视程度等,都是制约学生写作的因素。只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从生活出发,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相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成为作文教学的弄潮儿。
  
  赵红昌,教师,现居甘肃敦煌。

新课标下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新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