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26

[ 黄迎葆 文选 ]   

例说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 黄迎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地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活动,给教师提供了学习、研讨的平台,同时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又不忘重读叶圣陶,及时地纠正了在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提升了新课改的层次,这使新课改沿着健康的方向稳步前进。现在的观摩课不再是对文本的蜻蜓点水式的解读,而是让学生亲近文本,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想像的空间,学生对问题有缓冲的余地,学生学得比较“实”。多媒体的适当使用,给阅读课锦上添花,又张扬了语文的个性魅力,它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语文课,看到了有语文个性的语文课,看到了有语文实效的语文课,尤其是在课堂实践中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情感、作品中的情感,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田,师生实现了有效的互动,学生阅读的兴趣真正激发出来了,学生享受到了语文学习成功的喜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多么的重要,激发学生兴趣就更重要了,兴趣是认知活动的先导,也是认知活动能持续的重要的内驱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感知力、理解力才得以充分的发挥,学习效果会更好。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诱发并引导学生进入情感境界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首先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使内容逐步深化,让学生体验到作品中的情感,产生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学习兴趣是通过学习活动并不断取得学习成功而形成的。它对学习起推动作用,学生主体对知识内容的渴求,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的欲望就使学生感到兴奋喜悦,使学生兴趣盎然,学生积极性会不断高涨。教读《天净沙·秋思》先引导学生领悟“游子思乡之情”,再从深层底蕴上体会“人生漂泊之感受”。学生从直接的或间接的经验解读其义,真正感受到游子孤寂悲怆之情。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兴趣油然而生。其次,借助想象、联想让学生“化进”到作品的意境中,使学生情感勃发,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作品中的意境就是作品里的形象,它是经过了外在自然的人化,打上了作者情感的印记,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意象”或“意象群”,包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意。教读《望天门山》,引导学生指出文中描绘的景象:青山、碧水、孤帆、旭日,启发学生感知景色中的色彩:山“青”、水“碧”、帆“白”、日“红”,这些构成文中的意象,这些意象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蕴含着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里的意象组合就是意境,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产生试图用彩笔勾画出来的欲望,实现知觉完形,学生进入这种意境中并感受它,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这样,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共振,学生、教师跟作品也产生情感共鸣,这对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起到推动作用。学生觉得学得有意思,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兴趣大增。再次,把作品中文字展示的画面转化为头脑中的构形,让学生发现画面中的情愫,获得求知的成就感。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动机主要是成就动机,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有一种成就欲望,教师应巧妙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望,让学生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背影》中写父亲穿越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凸现父亲穿戴的色彩:黑、青及质地“布”,教师启发学生:这里用深色的色调,“布”的质地写“背影”,在头脑里展现了怎样的画面?会引起我们哪些联想?至此,学生自由地进入画面中,感知画面的感性形式,具体感受这个画面,自然触摸发现到文中抒发的“爱父”和“父爱”之深情,学生怎不发出会心的微笑呢?
  二、探寻教学契机,打破教学程式化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习语文本是一件很愉快的事,语文教材中既有陶冶性情的名家名篇,又有流淌着时代气息的凡人佳作,既有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文学作品,又有说明理科知识的朴实无华的科学小品,既有诗情画意的古代诗歌,又有情真意切的当代歌词……这些为教师寻找教学契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是许多学生为什么缺少阅读的兴趣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教学太程式化了。因此,探寻阅读教学契机,打破教学程式化,激发阅读的兴趣很有必要。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寻找契机,尊重学生心理需求,进行阅读教学。教读《幼时记趣》许多学生对“观蚊如鹤”有兴趣,教师不妨先引导学生从这一节学起,满足学生的愿望,有效地实现了文本、学生、教师间的对话,学生很轻松地学懂了本节内容,教师又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理解第一节中“物外之趣”的真正内涵。在这样的阅读流程中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合作伙伴,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浓厚,学生在“乐”中学,与教师一起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设的阅读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插图,它们直观、生动、形象,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看,然而学生不太喜欢看课文内容,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由喜欢看图转到喜欢看课文上来,语文毕竟姓“语”,应强化听说读写的训练。教读巴金的《繁星》一文,教材中有一幅黑白图,教师可先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描绘了天空,星星,菜园等,然后再启发学生:课文是怎样描绘的呢?学生积极主动地看课文,再进一步引导,结合课文内容给教材中的图敷以色彩。进行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兴趣浓,具体感知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望繁星的情景,理解了“我”当时的感受,感悟到了景与情的关系。
  教材中还有许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有的安排插叙,粗心的学生易受干扰,往往不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有意先避开这些插叙,让学生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然后再理解插叙内容。教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生活,教师先让学生跳过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一层次,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一部分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作者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百草园的生活。至于插叙中写“我”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教师加以点拨,揭示这样写的作用就可以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整体感知内容,诱发学生直接思维,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能力,在感悟中醒悟,获得阅读的乐趣。
  三、善于引发疑问,激发求知兴趣。巧妙设置疑问,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吸引学生寻根究底,深入到学科知识的核心中,不断刺激学生,使其智能得到催发。读姜梦之的《一双手》,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同样是写一个人的手指,为什么《一双手》中把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描写成“一只手指头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而阿累的《一面》中把鲁迅先生的手描写成“竹枝似的手”?能否把两者互换?为什么?经过点拨、讨论,学生认识到前者一个林业工人作为体力劳动者的手的特点;后者突出一个作家文人作为脑力劳动者的手的特点;前者突出手粗大肥圆,表现了林业工人张迎善不畏艰辛,辛勤造林的精神境界;后者凸现了手的“瘦”,表现鲁迅把一生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的形象,赞扬了鲁迅关心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思想品质。经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不仅懂得了要根据人物身份,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人物某一部位,还真正理解了文章的中心。经常这样激疑生趣,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必然会与日俱增。除了在新旧知识比较中引疑激趣,还可以从平淡无奇处引疑。许多课文粗略一看,似乎一目了然,平淡无奇,学生走马观花地读一读,看一看,不知其中奥妙,常常兴味索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根究底见其自读之未见,闻其自学之未闻,阅读兴趣必然激增。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平淡无奇处引疑,在平淡无奇中见作者的匠心,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争辩,学生会有恍然大悟式的愉悦的。
  四、善于调适课堂心理气氛激发阅读的兴趣。课堂心理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会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而集中,全神贯注甚至入迷,情感达到亢奋状态,会促使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歌,根据教材这一特点用多媒体来教读一些诗歌,引导学生进入情感弥漫的境界中,让学生体验、玩味其中的美,实践证明,采用这样的教学流程,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借助美术方面的“人物速写”法来教读语文,激发兴趣。图画直观、形象,能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激发学语文的兴趣。教读《核舟记》第三节,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这一说明内容进行人物速写,用图画表现出苏东坡、鲁直、佛印三人相对位置及各自的神态。这样一画就能明确了本节的说明顺序,再根据画面来尝试背文言句子进一步理解句义,指出画面中的主题来理解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最后根据图学生发现出对称构图法,弄清了本节空间方位的说明顺序。如此借助图这个中介,学生的认识水平向教师方向移动,从而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本节的说明顺序,具体感知了三人的方位、神情,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当然画图是为了学“语”,切不可把语文课上成美术课。
  总之,阅读教学的潜力是很大的,随着新课改的日臻成熟,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推进,多媒体的普及,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激发阅读兴趣的更多的教学契机,只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就一定能给学生带来学语文的欣喜,我们的阅读教学会进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艺术境界。
  
  黄迎葆,教师,现居江苏江都。

例说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