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0349

[ 林爱 文选 ]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分析

◇ 林爱

  鲁迅先生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有看客“粉墨登场”的几乎占了半数以上,这些人面目混沌、思想模糊,有时仅作为背景或人物生存环境出现,却能给主人公施加巨大的影响。先生用如椽巨笔写尽了看客群体的人生百态,深刻揭示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病根和国民的劣根性,以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下面,笔者就对先生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做下浅显的分析。
  
  一.看客群体的典型心理特征
  
  看客,首先将自己置于安全的境地,越是痛苦、残酷的事情就越是少见,越是少见的东西他们就觉得越是有趣。只要不触及自身的利益,别人的生老病死、苦难不幸全部都是他们乐于鉴赏的素材。他们是隔岸观火的闲汉,斗兽场中的观众,是残酷美的鉴赏家。
  (一)冷酷无情
  当阿Q站在囚车上即将被枪毙时,他是万分恐惧的:街道两旁的看客眼睛让他想起饿狼来,“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地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这些“又钝又锋利”的眼睛“似乎连成一气”,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皮肉,而且已经在撕咬他的灵魂了。
  而看客却是悠闲自得的,他们实际上在完成一次残酷的审美过程:如果阿Q们被枪毙前唱几句戏文,他们就欣赏到一出悲壮剧;如果阿Q们被吓得魂不附体,他们又欣赏到一出滑稽剧,何况后面还有“枪毙”的高潮情节——这样的白戏谁肯浪费?
  作者通过对看客们围观杀人时的惬意心理(当然也包括先前虚写的阿Q围观杀头场面)和阿Q面对死亡的恐惧心理作了强烈的对比,从一个被看者的角度,写出了看客们眼中的冷酷无情和吃人的血腥。
  当祥林嫂沦为乞丐快要冻饿而死时,有谁向她伸出过援助之手?她的碗是破的,空的,可见鲁镇的看客们已经没有同情心可以施舍给她了,她拄的竹竿下端是开裂的,说明她快走不动了。而“我”这样的“饱食者”却只关心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相当于祥林嫂两个月的工资),却不肯浪费一丝一毫来挽救她的生命;夏三爷为保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惜出卖自己的亲外甥,换得“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居然得到看客们的交口称赞,这是一个怎样的吃人社会啊。
  (二)欺软怕硬
  阿Q被“假洋鬼子”打了后,不以为耻,反而欺负起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来,先言语调戏、摸头皮,继而拧脸颊,使小尼姑陷入了非常难堪的境地。阿Q卖力的表演,很大原因是为了取悦路边酒店里的热心“粉丝”,这些“热心”看客们也以实际行动不遗余力地为阿Q加油助威,当他们看到弱者受欺时,没有同情,没有援助,反而大声地起哄、喝彩、助威。最后,阿Q十分得意地笑,酒店的人九分得意地笑,少了一分到哪里去了,原来看客们只恨自己没有亲手去拧一把。
  看客们对强势群体却充满着盲目的崇拜。对赵太爷、白举人、鲁四老爷这些“上层人物”自不必说,连受了大户人家余荫的人,看客们也充满了崇敬之情。祥林嫂以命抗争不公正的婚姻,在看客们看来,“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阿Q可能在白举人家里帮忙,所以当然是可敬的;阿Q调戏赵家女佣,简直是造反;连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因与赵太爷扯上了这么点关系,也让未庄人尊敬了许多年。
  (三)怯懦胆小
  夏瑜被杀时,简直比赶集还热闹:人群“潮一般向前赶”,他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但真的到杀头时,却都胆怯了,“轰的一声,都向后退”,几乎将老栓挤倒。
  阿Q讲述城里杀革命党人时,众人都兴趣盎然生怕错过一个字,但阿Q仅仅在王胡的脖子上比划了下砍头动作后,王胡“瘟头瘟脑的许多日,并且再不敢走进阿Q的身边”。
  作者以白描的方式,将有心看热闹和无胆看杀头的情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讽刺效果:他们有精神暴力的潜在欲望,但惧怕暴力,他们有渴血的欲望,却害怕鲜血。《狂人日记》写得好:“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四)喜新厌旧
  在《祝福》中,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不止是封建礼教,还有鲁镇上和她同处一个阶级的普通百姓。当祥林嫂夫丧子亡后,镇上的人们怀着猎奇的心理,争先恐后地、不断地引诱祥林嫂讲出自己的不幸,她的复述其实就是她大段的内心独白,这不是一般的诉说,而是在反复咀嚼自己的痛苦和深重的苦难。当祥林嫂的“故事”如同鲜苹果放久了变成烂苹果了一样,已经无法引起他们任何刺激,他们就立刻厌烦和唾弃了,并摧毁了她活下来的精神支柱。“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既然已经没有任何被看的价值,在“活得有趣”的看客看来,难怪“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
  (五)趋炎附势
  看客们对一个人的态度,是基于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阿Q正传》中阿Q享受到“六起六落”的待遇,当阿Q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提高、增加时,他们是敬畏、巴结、肃然起敬,当阿Q倒霉时,他们就落井下石、如避瘟神,全不顾他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当然,看客还表现出麻木、空虚、自私等心理特征,因篇幅关系,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看客现象”的悲剧审美价值
  
  鲁迅笔下的看客,大多是快活的,他们看的是别人的不如意,揭的是弱者的伤疤,将自己的快活一次次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通过咀嚼他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这些庸俗肤浅的乐,在先生“悲天悯人”的注视中,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
  (一)生动地刻画了一群“无辜”的迫害者群体形象
  当夏三爷、赵太爷、鲁四老爷、丁举人等封建势力通过一只有形的手将夏瑜、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推向绝境时,那些和阿Q们同处一个阶级的看客们反而推波助澜,用一双双“无形的手”将他们逼入深渊。但看客们并非大奸大恶之徒,精神的空虚、信仰的缺失导致了这些人精神上的无意识、麻木和行为上的扭曲。他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里面干了些什么。这些集体无意识的“无辜”的迫害者,形成了很多目的、行为、结果不可调和的可悲的矛盾与冲突,大大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
  1、将祥林嫂们推向深渊的,未尝不是“良善人”
  当祥林嫂走投无路第二次来到鲁镇,讲起“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时,四婶眼圈就有些红了,四叔也觉得其可怜,鲁镇的看客们男的不再取笑,女的也陪出许多眼泪,可见人性本都是相通的。柳妈呢,是个不杀生的善女人,为了避免祥林嫂“死后被锯”的命运,完全出于善意给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想救祥林嫂跳出苦海,反而给祥林嫂造成了难以支撑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2、尽力嘲笑孔乙己们的,未尝不是苦命人
  作者多次写到看客们嘲笑戏弄孔乙己,而每一次都是建立在他的难堪、屈辱和痛苦的心理之上的。这些看客不但不同情,还残忍地嘲笑讽刺他的“新伤疤”或讥笑他没能捞到个秀才,总是拿他的落魄不幸取乐。这笑声带来的快乐的空气实在是令人心酸。但这些短衣帮们,难道真的衣食无忧了?我看未必,从《故乡》中可以看到,农村是一副萧瑟破败的光景,时局不太平,收成又坏,苛捐杂税,兵,匪,官,绅,如同吸血鬼一样吸取老百姓那些可怜的财富,短衣帮们过得也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生活。
  3、嘲笑别人愚昧的,自己何尝不是愚人
  在《药》中,黑白全都被颠倒过来了,欲救助天下苍生于水火的革命者被杀的场景成为被救助者争相围观的对象,他的被害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他的血成了被挽救对象的“特效药”;对杀害革命先烈的刽子手却是恭敬、感激;救国者的言论成为“疯话”;连自己的母亲都不能理解他的革命行为,甚至为他感到羞愧。
  这就是那些暂时坐稳了奴隶的眼界,他们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安于现状,长年受到统治阶级的阶级压迫和思想毒害,不自觉地维护着封建社会腐朽的伦理道德观念。
  (二)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主流封建价值观的“吃人”本质
  看客们的作用不仅仅只局限于自己看,而且还要将自己看到的东西传播给更多想看而没有看到的看客,他们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严密控制,所以,他们复述、评论的故事,都带上了强烈的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以上评论者的身份涵盖了当时基层社会的大多数,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但他们思维逻辑是荒诞的,混乱的,经不起推敲的,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没有是非判断能力,对上层强势团体只懂得盲从,阿Q是坏人是这样被推导出来的:“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祥林嫂二婚是败坏风俗的,但他们却不管祥林嫂是被逼无奈的;祥林嫂在严冬被冻饿而死,所以她是“谬种”,却不管她的悲剧是谁给的。因此《狂人日记》中写道,在满篇“仁义道德”的字缝里,实则都写着“吃人”两个字。
  
  三.“看客现象”批判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看客现象”的文化根源批判
  “看客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封建儒家学说的糟粕是产生“看客现象”的罪魁祸首。
  1、有尊卑等级的“仁爱”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儒家认为万物天生尊卑不同,他们所提倡的“仁爱”首先是种有尊卑等级的爱,儒家把人类社会割裂成尊卑不同的十个等级,卑者要绝对臣服于尊者,并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理论强化等级控制;其次是认为爱有远近亲疏之分,对自己圈内的人关怀多一点,对圈外的关心少点。于是,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道道森严的等级高墙,关系变得隔膜起来。
  2、“灭人欲,存天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灭人欲,灭的是同情心、恻隐之心;存天理,存的是封建礼教吃人的那套歪理,甚至出现了以祥林嫂二婚事件为代表的“以理杀人”事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人犯事,满门抄斩”这些“天理”都是建立在对人生命的极端漠视的基础上,当人与人没有了真诚的帮助和温情,只有赤裸裸的威迫和利害算计,那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漠和不信任。
  3、奴化式的教育造成国民的盲从和思考能力退化
  儒家经典学说中大多只有结论,而没有论证过程,比如“人之初,性本善”。但为什么会是“性本善”而不是“性本恶”呢?因为是“从来如此”,“你说便是你错”(《狂人日记》)。封建统治者为了便于对“草民”实施精神层面的奴役控制,对国民实行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奴化、麻醉、驯服式教育,把整个国民教育成为不分是非、不分善恶、只会盲从的奴隶和机器。同时专制制度、落后思想为了避免被抛弃的命运,必然利用文化专制主义疯狂的扼杀一切新兴思想,于是,像“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之类的思想成为“疯话”,长此以往,整个国民就失去了独立判断思考能力,变得日益僵化。
  (二)“看客现象”批判的现实意义
  “看客现象”深刻地揭示了我们民族的病根,姑且称它为“消极利己主义”,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对公平正义的漠不关心,看客们没有对正义、公平、民主、自由的渴望;二是极端自私,看客们从他人的不幸中获取“审美”价值,却从没有想过要伸出援助之手。
  有位德国牧师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当别人一次次蒙难时,我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当我蒙难时,已没有人为我说话了。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也不止一次地指出“看客现象”的危害,深刻地揭示了“看与被看”的二元转化定律:“今日做看客的,明日未必逃得过被看的境地。”阿Q围观革命党砍头,连称好看,后来不想自己也成为了示众对象;阿Q围观赵太爷儿子中秀才后多嘴多舌,结果被赵太爷打了嘴巴;众人围观狂人时,全忘了自己曾被知县打过枷,被绅士掌过嘴,被衙役霸占过妻子,老子娘被债主逼死;七斤围观别人剪辫子,结果自己的辫子被剪;看客们在围观别人的同时,自己何尝不被先生作为民族劣根性来分析解剖呢。
  直到现在,看客现象还远未消亡,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了,立刻会围上一群人,等到要看客们提供证词时,他们均三缄其口;围观跳楼者、自焚者,怂恿当事人跳楼、自焚,给自己以新奇的刺激;更有甚者,一些看客已经不满足于“看”,而是挟尸要价,屠戮儿童,这些凶残的懦夫。
  当整个社会人人都在做看客,人类的道德将会沦丧;当整个民族都在冷眼旁观时,这个民族注定没有出息;当整个国民都在冷漠地围观时,国家有难该靠谁?
  “看客现象”可以休矣。
  
  林爱,浙江绍兴县工业学校教师。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