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3期 ID: 155515

[ 杨友生 文选 ]   

语文教师践行人格教育的途径

◇ 杨友生

  内容摘要:人格教育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受教育者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的终级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人格,而这一目的当然地要通过学科教育来实现,其中语文学科是实施人格教育最重要的学科。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通过各种途径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师 人格教育 途径
  
  语文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具体说来,语文教师践行人格教育有下列四种途径:
  一.通过“身教”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身教”胜于“言传”。语文教师要有健全良好的人格,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还包括更高一层意义的人格健康。尤其是对教师来说,人格健康的价值更大,它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效。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受自身专业的熏陶,练就了高尚的品德、完善的人格,他们爱岗敬业,默默耕耘,既做学生的“经师”,更做学生的“人师”。但语文学科在中学阶段长期以来是一门受排挤的学科,语文教师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家长的、同行的埋怨、指责,既要容忍社会上的一些偏见、批评,又要承受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很大,很容易产生人格上的心理疾病。因此,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良好健全的人格: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
  青少年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人格影响的深刻性、长远性和多面性。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人格修养,用健全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信其师才能听其道,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基础、智力、爱好、特长的不同,给学生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表现自我的机会。作为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整合教学资源,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的自学、提问、讲述、评价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使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种发展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并迁移到整个语文学习和一生的人格品质中。
  其次要尊重学生个性——人格尊严、权利、兴趣、求知欲望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倡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且在教学中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教学平等、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的。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学生才会心情舒畅,学生才会自尊、自信、自强,为其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此,身教的效果便显现出来了。
  二.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先成人,后成才;既成人,又成才”,成为每个教育教学者的宗旨,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而语文教学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重任。语文教师关键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挖掘人格教育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可进行下列方面的人格教育:
  是非教育,即让学生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生活中学会明辨是非,从而坚守高尚的人应持有的“是”,摒弃高尚人不应有的“非”。教师的职责是通过与学生共同研读教材,指导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认清低劣人物的丑恶本质,从而明确诚实为是,虚伪为非;助人为是,冷漠为非;磊落为是,暗昧为非;大度为是,偏狭为非;进取为是,懈怠为非;孝敬为是,不孝为非……进一步明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等等都是“是”,反之则是“非”。学生明辨了是非,就可以明大义,识大理,就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展现自己良好的人格。
  美丑教育,即让学生学会撷取生活中人与物的闪光点,养成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习惯与能力,从而远离低俗与丑恶。比如阅读《五人墓碑记》,应着意挖掘明代这五位烈士为大义“谈笑而死”,慷慨就义的正气美,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像魏忠贤那样的奸贼的“辱人贱行”是应当受到千古唾骂的。阅读《荷花淀》,可以让学生了解孙犁散文之美——景美、人美、精神美,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随时随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应当舍小我,顾大家,从小就要立下为祖国献身的壮志,这才是真正的精神美。反之,则是丑的。
  爱憎教育,即让学生学会爱,懂得憎。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文中,学习其对祖国的挚爱;从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豪言中,领悟其不灭的勇气和铮铮铁骨;在鲁迅先生对黑暗的深刻痛恨、对光明的热烈赞颂中,明确追求正义的方向;在布鲁诺坚持真理、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中,形成热爱真理,憎恨迷信的品格。上述杰出人物的鲜明爱憎,是他们伟大人格的体现。
  朴诚勇毅教育,即让学生养成朴素、诚实、勇敢、坚毅的人格。朴诚勇毅是武汉中学的校训,是董必武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格教育的主要方面,作为语文教师,便要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小说展开的是一幅爱的画卷,在这幅画上,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的亲情、邻里之间的感情。这种种情,就如边城的古朴自然的风景一样,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人与人之间不讲等级,不谈功利,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翠翠这位朴诚纯洁健康的少女形象,摆渡老人及水手这些充满韧性和刚性的勇毅硬汉形象,都深深打动了学生,学生明白了朴诚勇毅是中学生必备的传统美德。
  三.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要为文,先做人。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懂得人格与文格的关系。苏轼的“文如其人”,鲁迅的“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都说明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更要有良好的人品。我国的古代教育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人格教育的具体方法,诸如立志、明理、身教、自省、慎独、力行等,这些教育内容可以以作文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具体说来,就是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极可宝贵的传统意识。不论文化、职业、职位有多大差异,国家民族的命运,应该永远牢记于心。忧患意识加强了,自然就会遏抑那些不健康的多愁善感,其人格意识自然提高。这就需要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给以早期培养,作文教学就是培养这种忧患意识的最好途径。“位卑未敢忘忧国”,该成为每位学生的座右铭。如果这种忧患意识能经常体现在学生的文章中,其文章也就有了一定的韵味了。2011年,“北约”自主招生考试作文题就考查了学生的“忧患”意识。
  节操观念,凡爱国忧民者,都具有高尚的节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节操观,当前犹为重要,而作文教学是树立正确节操观念的有力手段。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的思想内容才有动人魂魄的力量,如果作文中处处都显得无动于衷、淡若清水,在读者心中怎么会引起共鸣,怎么会唤起读者强烈的感情!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情趣高雅,是现阶段中学生必备的素质。而社会大潮令人眼花缭乱,文化市场精华与糟粕难分,低级趣味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逆水行舟,进尺维艰;随波逐流,快速得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有些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走了下坡路。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作文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通过作文引导他们认清清浊,辨识良莠,从而具有高雅的情趣,彰显人格的魅力。
  实践精神,有志要有为,作文本身就是为。做人,光说不行,重在实践。实践,就是向自已人生目标不断地进取,锲而不舍,要勤奋,不怕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何况人生的目标并不单单是书山和学海。在学习阶段,要发愤忘食;在服务社会时,要“乐而忘忧”。做为学生,说、写可以是一种实践,学习、生活也是实践。教师更要多介绍那些已经实践或正在实践的先行者,以之为楷模,作为学生立言立行的标杆和动力。
  学生身在学校,坐于课堂,囿于书本,知识面窄,文章通病是空泛。语文教师要多渠道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作文内容,提高作文质量,进一步提升其崇高的人格情趣,达到文如其人。
  四.通过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全良好人格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内课外语文活动。
  设计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塑造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可采取课前五分钟演讲、抢答竞赛竞猜、辩论会、朗读比赛、书法比赛、给老师的一封信、向父母说悄悄话、写日记周记等活动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比如,通过批阅学生的日记、周记纠正其不良的人格倾向。语文教师提倡、指导学生撰写日记、周记,让学生们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敞开心扉,写出自己的心声,发泄自己的情绪,教师则可以通过批阅了解学生,并在评语中投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性格温和、意志坚强、精神乐观、自信勤奋。对学生要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引导。每学期将学生优秀周记集结出版并推荐到报刊,2010年上学期,我任教的一个班有10余篇习作在《楚天都市报》等报刊发表。
  设计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去创造、探究,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社会为语文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每一册甚至每一单元的语文教材都安排了活动课,充分利用资源,将课本知识与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设计好课外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参与,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例如,我在讲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结合梳理探究专题《优美的汉字》让学生感受王羲之书法的艺术魅力,借此机会组织了年级的书法比赛,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介绍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时,设计了“李太白与黄鹤楼”的活动课。先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李白与黄鹤楼的有关资料,再思考设计的问题“诗人李白的遗迹对武汉现今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现今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武汉的旅游资源?”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热情高涨,他们分小组讨论,并设计出许多合理的方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地发挥,提出了许多的奇思妙想,甚至画出了精美的设计图,为未来的武汉旅游发展提出了很多可行性方案。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开阔了胸怀,健全了人格。
  语文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它的活动空间广,活动方式多,活动内容丰富。只要语文老师肯动脑筋组织,就能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之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的人。
  促进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早就认识到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古人曾经说过,“人生天地间,为人当自人道”。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他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都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之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杨友生,湖北武汉中学特级教师。

语文教师践行人格教育的途径

  •  / 尚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