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3期 ID: 133903

[ 杨友生 文选 ]   

论述类文章概念题解答策略

◇ 杨友生

  【摘 要】论述类文章中的概念理解和解答是高考阅读题中的一个重点。本文结合近两三年试题实例,分析了此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关键词】概念题 解答 论述文阅读理解
  
   有效解答论述类文章概念题要做到以下“一、二、三、四”:
  一个了解
  一个了解就是要知道论述类文章概念题的考查情况。先看“2011年高考论述类文章概念题考查一览表”:
   从表中可知,论述类文章是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考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论述类文章”的概念扩大了选文范围,不仅传统的知识性、学术性较强的自然、社科类选文可以纳入其中,社会问题探讨、个性化色彩深厚的评论等各类文章,只要在表达方式上符合“论述类”标准,均可算是论述类文章。其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重要考点,俗称“概念题”,16套高考试卷中直接考查概念的有13套,这得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注意。
  两个辨明
  概念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考生审清题干,做到“两个辨明”,即辨明“正确”与“最为准确”,辨明“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正确”是指该选项所表示的内容没有知识上、事理上的错误;“最为准确”是指对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特征与作用等,做出了科学、规范而周密的解说;“不符合文意”是指该选项与文本信息有不相吻合的地方,而“不属于”则是指不管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只要它不属于该重要概念的范畴之内,就应选定它。
  三个切入
  概念题的具体答题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
  1.确定阅读区间。一般情况下,要理解的重要概念在文章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或者阐释,有的对概念的阐释在文中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文章的好多段落里。解题的关键就是要快速确定相关区域的信息,弄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2011年安徽卷概念题的题干是“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对应点在文章第1段,B项对应点在第2段,C项、D项对应点在第3段,概念“想象空间”的信息点分散在全文,考生只有迅速找出相关信息,才有可能准确作答。
  2.树立语境意识。一般情况下,作为概念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包含这个概念的意思,或制约这个概念的含义。解题时要结合语境、联系全文,要有整体概念,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例如,2011年天津卷概念题题干是“下列有关本文中‘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其中D项“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念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现象”这个表述是对的,其依据是原文第3段的首句和尾句,如果只依其中一句来分析,则很可能因以偏概全或断章取义而判断失误。
  3.关注对概念进行修饰、判断的词语。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简单概括,然后一一对照选项仔细比较分析,找出选项与文章具体内容的区别,理解概念内涵,明确概念外延。例如,2011年湖南卷概念题题干是“下列有关明星概念‘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其中B项为“电视上的明星,只需扮演自身,不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这项犯了改变修饰语的错误。根据原文第2段可知,电视上的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角色成名,原文说的是“不一定”,没说“不要”,而选项改成了“只需……,不要……”的条件关系。
  四个警惕
  命题者设置概念题错误选项常用的手段有四种,这就是值得考生“警惕”的四个地方,具体是指警惕范围扩缩、警惕扭曲文意、警惕因果混乱、警惕无中生有。
  1.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例如,2011年福建卷概念题——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C.首先与伦理学、没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
  正确答案是C项。D项错误,对应点在原文第2段末句,选项妄加“仅仅”二字,则缩小了概念范围。
  再如,2011年安徽卷概念题——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B、想象空间是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C、想象空间是作家进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正确答案是B项。据原文第2段“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及其上文可知,是第一种想象空间——“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给读者的感受,选项扩大了概念范围。
  2.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例如,2011年山东卷概念题——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正确答案是D项。文章第1段讲道,“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第3段说“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由此可知,“衡”与“融”强调的是探求中西绘画中相同的规律,借监西画的具体方法以求使中国工笔画开出新生面,而不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选项错在曲解了原文意思。
  3.因果混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成“果”,“果”错断成“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例如,2011年全国卷二概念题——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正确答案是B项。此项错误原因有二:一是选项中“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中的“情景交融”和“创造意象”语序不当,且只有先创造意象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原文中的“而”表转折关系,但选项中用的“因而”表因果关系,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4.无中生有,也称“于文无据”,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文章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某种说法。例如,2011年江西卷概念题——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正确答案是A项。B项中“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原文无此信息,原文第4段只是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D项的对应区间在原文末段的开头,选项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都”,原文没有依据。这两项都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中学。

论述类文章概念题解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