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3期 ID: 155532

[ 王成才 文选 ]   

“完璧归赵”的另种解读

◇ 王成才

  内容摘要:在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故事时,有别于他人的另一种解读一直在脑中闪现:“完璧归赵”成就了蔺相如的一世英名,使之从舍人一跃而成为上大夫;“完璧归赵”也使赵国失信于秦,失信于天下;“完璧归赵”更激怒了秦国而加快了赵国的灭亡。
  关键词:“完璧归赵” 失信 谦让
  
  读罢《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惊叹一位舍人“宁许以负秦曲”的判断和“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的决心;我们惊叹蔺相如“璧有瑕,请指示王”的智慧、“头与璧俱碎于柱矣”的勇气和“使从者怀而逃之”的果敢;我们叹服渑池会上蔺相如面对秦王及群臣的步步紧逼而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我们叹服蔺相如在处理与廉颇关系时的谦让和高明以及“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
  细读“完璧归赵”故事,似乎还有另一种解读。
  一、秦国的外交政策让蔺相如如此“大胆”。
  蔺相如在秦国朝廷上“献璧”、“取璧”,最后“归璧于赵”,且斥责秦国的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秦王何以让赵国的一个小小舍人,如此“嚣张”,缘于秦国此时的“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虽然对赵国虎视眈眈,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所以也就绝对不会“以一璧之故”而“绝秦赵之欢”。
  二、蔺相如的“归璧于赵”本身是一种“失信”行为。
  从内心来讲秦王真是想得到这块和氏璧,从礼节来讲,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设九宾之礼”,秦王也做到了,从当时秦赵两国的国势来讲,秦王也应该是有把握的。可是,蔺相如不顾秦王的诚心,不顾国家之间的外交礼节,不顾此事的后果,而“以一璧之故”失信于秦王,失信于天下!
  三、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激怒了秦国。
  本来一件极平常而无所谓理直理曲的“以地易璧”之事因蔺相如的处理不当而给以后的赵国埋下了祸根。秦王当时极有涵养地“因而厚遇之”、“毕礼而归之”,我想,秦王是把怒气埋于心底,暴发于两年之后的对赵国的“拔石城,杀二万人”战争,应该跟此事有些许关联。
  “完璧归赵”成就了蔺相如的一世英名,使之从舍人一跃而成为上大夫;“完璧归赵”也使赵国失信于秦,失信于天下;“完璧归赵”更激怒了秦国而加快了赵国的灭亡。
  
  王成才,江西安福中学教师。

“完璧归赵”的另种解读

  •  / 尚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