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新能力是这种劳动的核心,可是,现在的学生在每次习作练习中往往会有无从下笔的感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给学生送“米”就成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作文 生活 阅读
有行家说,作文之“源头”在生活,作文之“活水”在阅读。
在现行教育机制下,想直接“开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写出又新又美的生活作文,语文教师大多是无能为力的。所以,现在的学生在习作练习中有无从下笔的感觉也是难免的。但从阅读入手,通过阅读,启发学生“心”赏自然,“情”会人生,“意”验真情,浸淫其中,感同身受,巧引活水“流”出生活;然后借助联想和想象,沟通源流,激活生活,让阅读之水与生活之源相会,间接生活与直接生活相切,进而“流”出虽旧犹新、虽“假”也真的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阅读作文,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标新立异读课文。就是用逆向思维解读文本,读出自己与作者或与老师、同学的不同理解,并把这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见解,有理有据地写出来。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多元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标新立异解读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可能的。这与李镇西老师所倡导的阅读教学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我们只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阅读的独特体验,学生就能够写出标新立异的阅读作文。如阅读了契诃夫《变色龙》,就有人认为奥楚蔑洛夫的“变”是当时社会制度造成的,带着同情的思想,写出了阅读作文《奥楚蔑洛夫的无奈》,也是完全可以为人接受的;阅读了胡适《我的母亲》,也有人认为“胡适早期教育是单调有缺憾的”,以此为文也觉得有理有据;还有人阅读了鲁迅《孔乙己》后写的《笑声并非冷酷与麻木》,都是言之有理,论述有据,令人信服的。
二、利用留白练想象。留白,看似空白但并非空白。美术的留白,给人的感觉是“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音乐的留白,给人的享受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文学的留白,给人的韵味是“言已尽而意无穷”。可见,留白的背后是洞天福地,是惊涛骇浪,是无限遐想。
留白可以让学生去补白,联想和想象是补白的金钥匙。读了王家新的诗《在山的那边》,诗末“全新的世界”是留白。我们可以“全新的世界”为题,让学生借助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把“全新的世界”呈现到读者眼前,那一定很美。
三、借流激源写见闻。眼下学生生活究竟是贫乏还是充实,是单调还是丰富?这要一分为二地看。从“好玩”的方面看,是有些贫乏和单调,但从“作文”角度看,其实下锅之“米”还是有的。师生友谊同学情,揉揉眼睛踢踢腿,听说读写算画唱,唇枪舌剑论是非,上下学所见所闻,回到家吁寒问暖,样样都是生活,件件都可作文。可学生就是无话可说,原因何在?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学生对美的事物不善发现,教师对美的地方缺少“荡击”,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提倡阅读作文,说到底就是要借阅读之活水刺激生活之源头,用阅读的所感所悟“荡击”生活的所见所闻。“荡击”一旦奏效,学生就一定能够发现生活的真善美,用真情实感写出生活的真善美。如阅读《把头抬起来》,可引导学生体验文末的“一只温暖的手,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对弱小的心灵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借联想和想象写一写“我”生活中这样的手、眼神或话语;用伊索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荡击”现实生活中“赫耳墨斯”,学生就能活画出“身边的赫耳墨斯”;用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可激活学生记忆中无数个精彩的“第一次”……
阅读作文训练,可侧重于解决作文的“米”,同时也不排斥作文技巧的借鉴。若在阅读中对阅读文本的写作技巧深有感悟,能依“葫芦”画出一个富有创意的新“瓢”来,也是阅读作文训练之功德所在。如阅读《冬雪》模仿其3—6段构思用“我喜欢……”开头运用反复手法写《我喜欢××》;欣赏了《列夫·托尔斯泰》学习他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描写人物或景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学生以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是我们倡导阅读作文训练的初衷。
叶美琼,教师,现居浙江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