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当前学生学业评价以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有它的优势,也存在不足。新课改背景下,不能单一依靠考试这种评价手段,理想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应是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学生 学业评价 理想与实践
一.学生学业评价的界定
何谓学生的学业,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里的读书、学习,而是指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该过程从时间跨度来看,包括学生学习的开始、过程和结束;从空间来看,包括学生学习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从内容来看,除了学智外,还要学德、体、美、劳,既要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要看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研究适应课改要求的学业评价制度,首先要确定正确的评价观,即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更多的是鼓舞、激励和为了更好的帮助、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为了以此为依据改进教育工作,创造更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为了选拔或淘汰“不适合教育”的儿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全面、主动的个性发展,这就是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的核心理念。而体现这种理念的评价将是一种崭新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崭新的、理想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应更注重学生发展的目标导向,注重发展过程及关注个体差异等。它评价的内容将不仅仅只局限于认知、情感、操作三个领域而是发展到更多的对学生素质、人格、价值观等方面的给予更多的关注,评价的主体、形式和方法将更强调多元化,更适应于情况各不相同的学生个体,同时重要的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去改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对当前学生学业评价的分析
当前,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还是考试。新课改的要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或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施。下面简要分析当前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的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评价的方法和内容单一。考试是一种很好的评价形式和方法,西方很多国家都在使用,甚至有些原来没有统一考试的国家,现在都在使用统一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这说明,不是考试这种形式的原因,而是考试内容、操作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评价的结果。比如试题的质量难以保证,测试过程的公平性难以保证等。
2.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激励与改进功能。典型代表是中考和高考。这类选拔考试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都是来自于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所施加的升学压力,所有眼光一致看齐,升学了的都是学业有成的,没有升学的就是白学了,一无是处。平常的学业评价也大都以考试、的方式进行,并且唯分数论学习好坏。考试是当前评价学生学业的有效手段,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的运用这一手段。
3.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学生在学校被塑造的千人一面,所有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统统被扼杀。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在学习成绩好的前提下,有些个性才能被允许存在,否则,一切免谈。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其他方面的特长不被重视,甚至遭到打击。最终,在这种学业评价方式下,被教育出来的学生是一个模子浇铸出来的“型人”,他们大都还不健全。
4.关注结果,忽视过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的人,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通过考试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出发点是完全正确的,关键是不能只看考试的结果,而要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尤其是要通过考试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所教内容的深浅,教学进度的快慢,教学方法的优劣等信息,准确把握这些信息,并及时地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补救措施。
三.理想的学生学业评价及实践
毋庸置疑,理想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意义,理想的评价将更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机会。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理想的学业评价,注重对所有学生全方位的评价,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更关注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体验。
理想的学业评价必须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紧密结合。在具体开展评价时应处理好的关系:评价内容强调全面,但要有侧重;评价谈话档案可以个性化,但要兼顾全局;评价方法突出多样,但要讲究实效。前面我们讲到,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斗志与进取心,培养学习兴趣和调动积极性,激活个体,唤醒创新。理想的评价到底该如何实施?
1.强调过程评价和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注重结果是片面的,两者结合才能较全面、合理、正确、公正的评价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映,也直接的影响学生学习的下一阶段和学习的结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在过程评价中,要特别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融为一体;书面考试,口头测验,实践检测互相结合;书本知识检测,课外知识竞赛并举等。
2.强调结果评价和规范的评价形式。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我认为最有效的方式依然是考试。不过要对考试的形式、内容、过程和结果呈现等方面进行规范。其中,试题的编制,考试的实施,阅卷评分,考试结果的统计与对策都是难点,真正把这几点做好,才能取得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评价。
3.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家长参与评价。
家长是最关注孩子成长的群体。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让家长参与到学生学业评价中来,让他们也成为学业评价的主体,成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开发者。让他们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4.延缓评价和二次评价。
学生因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出学习品质、能力的差异。当学生在完成某次测验时对结果不满意,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条件允许有再次测验的机会;当学生某次作业错误较多,在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改正作业后再做出评价,并给出鼓励性评语;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个问题产生不同观点,争论不休时,可不作评价,给学生留有思考和自我评价的时间,待时机成熟后,一语击中,画龙点睛。这种延缓评价和二次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反映出学生的纵向发展,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了条件。对于学困生更是如此,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因而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5.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在校学习的点点滴滴,真实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成长的经历,可以使学业评价更具直观性,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和谐发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要把握多维性,激励性和多元化三个原则。评价标准从不同的维度提出,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学习习惯及学习品质等。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要引导每一个学生树立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时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他们朝着目标迈进。
四.结束语
教师评价学生的同时,要反思三点:一是评价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二是评价是否关注了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变化。三是评价是否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经常反思评价,善于捕捉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才能更好的服务教育。同时,我们要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投身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行动研究中,不拘泥于成见,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探索新型学业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蔡敏,当代学生课业评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
[2]黄光扬,新课程与学生学习评价[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3]陈洲,学业评价与学生创造力的关系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6(24)
[4]韩国强,构建新的学业管理与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发展[J],上海教育,2005(Z1)
[5]陈娟,学生学业评价初探[J],教育探索,2005(06)
[6]陈小君,对学生进行学业成就评价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4(28)
[7]许树坪,关于初中学生对学业成绩的自我评价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02)
余华,女,教师,现居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