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它着眼于思想品德学科的开放特点,把“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活动的中心,通过活动去体会和实践,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因此,搞好活动课教学,对于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培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部分教师存在观念陈旧认识不足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思想品德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看不到活动课的意义所在,认为活动课不实在,可有可无,有的把活动课上成了“自习课”或“放羊课”,有的则把活动课看成总结课或复习课,有的还是采用传统单向度的知识灌输,有的虽然在形式上上了活动课,但主题不突出,组织不严密,无任何效果,有的甚至把活动课的内容放在一边,不予理睬。活动课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些做法背离了新课程标准”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1.2学生参与率低,理解不到位。
在很多活动课上少数学生确实比较活跃,他们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发言权、出场率。活动课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让学生在活泼、愉悦的的课堂气氛中去体验和感知,因此我们应多鼓励学生参与,而不应在课堂上只关注中上等水平的学生,甚至忽视对性格内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爱,这样会造成每次活动课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总抱着冷漠的态度。
1.3教学目标不明确,形式不灵活,活动成了走过场。
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在许多思想品德活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看起来学生情绪高涨,热热闹闹,但活动结束,学生却并未真正理解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意义。有些学生也做了总结发言,但思维却不深刻。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节约时间,不再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
二.使活动课真正发挥其特色和功效的策略
2.1创造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其开展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讲故事、演小品或看录像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2.2活动目标要明确。
思想品德活动课,要根据实际精心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活动课开展的前提。活动的成败,也应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加以评估。当前本课程教学目标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这是教师在活动设计、开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地方。因此活动课教学的开展,应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出现,否则就演变成追求表面形式,这样做反而会对教学造成干扰,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2.3教师应积极学习,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
新编《思想品德》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变抽象的说教为生动形象的活动体验,通过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使师生获得教与学的情感体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2.4活动课设计与实践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思想品德活动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走出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知识,避免强制性的灌输、空洞说教。同时思想品德课又是一门时代精神很强的学科,根据这一特点,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国情时事教育,向学生传达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养成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贺飞,教师,现居四川旺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