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3期 ID: 155567

[ 左晓光 文选 ]   

心中有爱向天歌

◇ 左晓光

  寒假前,晓苏主编给我一本散文集,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唐晓堃老师的《心灵之约》,并且让我读后写篇评论。读书本是我之所好,但是带着任务去读,心里多少有些不安。一则怕无话可说,二则怕一向喜欢自由表达的自己,写不出令作者和主编满意的“应景”之作。然而,过年时候,在老家山里,静下心来翻读了一遍,我感觉有话说了,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可以这样说,读唐老师的文章,单是那扑面而来的浓郁生活气息,那一个个鲜活而质朴的人物,足以感染每一个读者,令人怦然心动。此时,哪里还会去在意文章写作技法,言语修饰什么的呢?随着唐老师飞舞的笔触,我仿佛嗅到了她老家熏腊肉和糍粑的浓郁芳香,听到了她母亲在每天清晨呼唤猪狗鸡鸭的声音,还有与星月相伴的夜晚的故事,看到了夏夜河边柳树下浪漫的风景,以及丰收时节田野的金黄,感觉到了秋意带给人们闲适宁静的好心情,纯美的邻里乡情营造出的田园温馨……有了这一切,幸福生活的元素便什么也不缺少,我们尚复何求?
  这里,我想特别说说唐老师笔下的人物:朴实中透着生活的质感,因为心中有爱而自有一种天然的美丽。那些打毛线的女人,“站姿就像一个特写,坐姿竟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她们何以如此之美?因为她们勤劳,“从春到冬,从冬到夏,就像吐丝的春蚕,从不知疲倦地编织着”;还因为她们心中有爱,“为爱人,为父母,甚至为朋友”,“编织着美丽而多彩的人生”。正因为心中有爱,年迈的爸妈在自家阳台上挂起了路灯,照亮了黑暗的小巷,更照亮了女儿以及所有过往人们的心灵。同样是因为爱,下放知青王越胜老师不仅教孩子们唱歌,还常为“我”补课,她就“像一颗闪烁的星星,点亮了我童年最美的梦想”。此外,诸如爷爷、奶奶、姑妈、幺叔、弟弟、儿子,还有同学、同事,哪一个不是心中有爱?
  其实,说到底,还是唐老师自己心中有爱。如果一个人怀着仇恨生活,则所有人皆有可恨之处;带着爱与微笑与人交往,则所有人皆有爱心。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两个陌生人路过某地,都向一个老人询问同一个问题,当地人是否好相处。老人则反问他们家乡的人们是否好相处。回答不好相处者,他以不好相处回应,回答好相处者,他则以好相处回应。
  因为怀着爱而生活,所以在唐老师的眼里,一切都有诗意的美丽,人如此,景亦如此。河边的柳是诗意的,校园的枇杷是诗意的,夏夜的星星是诗意的,五月的蛙声是诗意的。麦香中有诗意,菜园中有诗意,读书中有诗意,游玩中更有诗意。无论走到哪里,唐老师都会用心去看,用情去体会,所以她能感受到遵义的“美丽和魅力”,海螺沟的“神奇美妙”,周庄古镇“犹如一幅不朽的画卷”,西湖那“天然的淑女风范”。就这么一路走来,唐老师留下的不仅是足迹,更有一路欢歌。
  翻完了这本小册子,我仿佛觉得,唐老师是一个近于行吟诗人的真正歌手——心中有爱向天歌。一个真正的歌者,不在乎歌声的美妙与否,而在乎唱出心中的情感,唱出对生活的热爱。唐老师自己亦坦言,“我是用真情在写作,我是用白描手法在描摹”,在写作时“眼泪曾簌簌地掉下来,多次打动自己”。正因如此,她的朋友才有此感慨:“那不太像文学写作,更像是在倾诉真情和爱。”最难得的是,唐老师用眼泪写出的歌,欢乐却是主调,没有丝毫悲伤,而这也正是令人欣慰的地方:生活就应如此,少几分痛楚,多几分欢乐。
  写到这里,我想补充说明两点。以文学写作的标准来衡量,唐老师在文采方面亦不逊色,文字中有很多可圈可点处,只是因为不想冲淡主题,故而在此不论,还望诸君见谅。再者,虽是受了任务才读唐老师的文章,但读着读着,素不相识的她便成了我心灵的朋友,如果心中多些这样的朋友,人生岂不是更见丰厚与美丽?这当是我新年的第一大收获吧。
  
  左晓光,男,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副主编。

心中有爱向天歌

  •  / 尚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