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家证明:汉语教学以表达交流形式为主,而表达交流的训练则注重言语的规范性、准确性、流畅性、条理性、逻辑性等,是思维的潜意识活动。也是“有声”的写作。所以,口语和书面语是相辅相承,互为表里的。因此说,表达交流都很好地体现了汉语教学中言语(口语、书面语)使用的重要性。突出体现了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交际性、实用性。使口语从日常生活领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人们要正常的生活,要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展示自我,讲述见闻,畅谈看法,评论是非,洽谈业务,参与竞赛,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言语。尤其是现代人需要有很高水平的表达交流能力。才能顺畅而完美的表情达意,得心应手地进行日常的生活交际。
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更加快了人们彼此间交际的频率。人们对表达交流的效果要求越来越高,表达交流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汉语已经作为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所以,“汉语热”风靡全球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在交际中人人都能说话,会说话,但是要练就一副好口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表达交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突破了人与人之间交际的范围,甚至突破了民族和国界。随着电脑的出现,通讯业务的突飞猛进,人机对话对口语的规范化要求更加严格。我们都清楚,机器是听不懂不规范的口语的。因此,为适应口语的社会化需要,进行严格而规范的口语交际训练实验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基于此,笔者就对外汉语教学的艺术有如下几点思考,以共同仁借鉴。
思考一:对比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的教学,它既具有传统的语言教学特点,又是一门第二语言的教学,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将是一种综合语言教学方法的融合。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太多的机遇且不说,就挑战来说,首先,教师在对外国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时候,需要了解学生的年龄、国别,以及其国家的背景文化,学生自身的文化程度,学习目的,学习时限等等。这样才便于针对不同学生的特质,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编写不同的教学材料,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不是“一刀切”的对所有外国学生进行一样的教学。学生的国家文化背景对于教师来说,是要格外留心的,小到一个词语的运用,要做到避免歧义,防止文化冲击。
其次,以英语为例,26个英文字母的不同排列组合,就组成了不同的英语词汇,一个简单的词根,前缀或者后缀又可以派生出一系列的名词,副词,形容词等,而大部分的汉字都有若干的笔画,且构成要相对独立的多,巧夺天工下之每个汉字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意义在里面,对于外国学生,书写难度也相对大了许多。因此,要让外国学生了解汉字是“方块文字”的性质特征。着重进行理论专题讲解,构建这方面的知识结构。对汉字的造型结构进行分析,还要介绍汉字的多种书写方式,如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给学生展示书法大师的作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法艺术风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减少把汉字的书写当成枯草的“构造过程”,而是张扬个性的“艺术创作”的过程。
再次,以英语为例,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要在双语对比的基础上进行。
比如这样的一组句子:
①这本书比那本好。
②这三本书中这本是最好的。
③我跑得比他快。
④我们当中我跑得最快。
如翻译成英语之后,①句当中的“好”得用“better”而不是“good”,而②句得用“best”。③句当中的“快”得用“faster”,(而且是副词)而不是形容词fast,而④句当中的“快”要使用“fastest”。英语在比较中必须要有词形的变化,而汉语的比较不涉及到语法手段,汉语的形容词没有比较级最高级的语法范畴。所以,汉语教师要让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明确这其中的区别,以及有哪些语法范畴,英语有汉语也有;哪些汉语有但英语没有,反之亦然;对于英语汉语语法范畴都有的,要注意双语的不同表达形式,以免出现误会,影响交流。
可见,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汉语功底,又要有更良好的外语基础。
然后,介绍汉语拼音体系,从而和英文字母对照,培养学生发音的习惯,特别是声母和韵母的使用,有别于英文26个字母的自由组合,汉字的单位组合必须是由声母和韵母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起来表意的。所以,汉语是表意文字。它的突出特征是音、形、义。了解了汉字的基本特征“方正”,牢记汉语拼音方案的基本要素,明确汉字的单位组合是声母、韵母和标调符号,那么,下一步,便是口语训练阶段了。
思考二:强化听说
王力先生说:“学话第一步要训练耳朵,要把两种不同的声音听出个分别来。第二步是要训练舌头,克服‘舌不从心’的毛病。”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当中,汉语声调,是很让他们头疼的难点。由于英语语言当中是没有声调的,因而,对于汉语每一个音节都有固定的高低升降很不适应,在发音的过程当中,初学者,时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慌乱的像一个外行的音调指挥家,指挥出听起来很不和谐的调子。其中,汉语的二声和三声声调对于学生来说格外的难发,有时候学生刻意的使劲去发这个音调,声音稍微大了一点,音拖长了,可是效果却并不理想。鉴于英语与汉语音调之间的种种差异,对比两种语言的音调学习可能反而会让学生更加的困惑。而且,即使学生在反复的训练后基本掌握了汉语的语调,而一旦进入到实际的汉语对话当中,由于思维逻辑,语言组织都要运转起来等原因,还是会出现讲汉语的时候,不自觉地进入了英语的腔调。
笔者认为,学生在基本掌握汉语音调之后,应该重点加强汉语的听力训练。如反复去听一段标准汉语发音的内容,如三十分钟的新闻联播就是不错的训练材料。这样做的益处之一是学生在反复听的过程当中,可以在汉语语言环境下更自然的接受汉语的语调习惯。其次,学生在听一段内容的时候,即使不能听出全部的意思,也可以听出来大概的意思以及其中一些熟悉的词语,在听到这些词语的时候,如果可以加强发音,那么又可以起到巩固的效果,做到克服“舌不从心”的毛病。再次,听是接受信息的过程,而说是反馈信息的过程。在交流当中,听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学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实际的汉语交流当中,注重自己的表达,而忽略了对方的表述,反之亦然,都不是完整的交流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标准的材料进行听力强化练习,还可以避免初学者收到汉语地方方言的过多影响,而影响学习的信心和效果。
思考三:实物教学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课堂上,用实物教学,图片图画展示,让我们的外国学生观物象,从而思其意,记其音。实物类教学道具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文具,水果,日用品,服装,动植物图片等。这样可以显突出概念性的名词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天天用到的物品中,也可以轻松的进行学习。只有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的语言学习,才是最扎实的学习。
画图教学要着重选择形象性较强的生词,比如大、小,高、矮,胖、瘦,深、浅,这样可以形成形象对比,帮助学生加强反义词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动词的教学在任何语言教学中,都是重点和难点。对于动词方面的学习,学生同样可以通过做出相应的动作来帮助记忆相关词语。例如常见的,哭,笑,跑,跳,蹲,等等,这样形象生动的展示以及活泼的互动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比死记硬背要有效的多。例如三位外国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一位同学做出动作,另外的两位同学分别写出这个动作的动词,以及发音三到五遍,这样立体的,形象,读音,书写相结合更易于动词的记忆和准确使用。
近看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外国嘉宾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还演绎着我们民间的绕口令或快板书,真是令人赞叹。特别是北京电视台的“环球春节晚会”更是让我们国人大开眼界,瞠目结舌啊!你看,那三位美女主持人,她们分别来自位法国、塞拉利昂、美国,却说着一口字正腔圆的地道的汉语,风趣幽默的调侃,清晰流畅的表述,怎能不说汉语的魅力无处不在!
你再看大山,并非土生土长在中国,可那一口纯正的汉语,真是让讲方言的国人汗颜。口语的表达与交流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直接关涉到经济的效益,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品位及魅力。所以,加强听说训练是一项学习汉语的最佳渠道。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课堂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尽可能使用汉语进行交流,这样,慢慢地培养起一种语感,养成说汉语的习惯,日积月累,自然习得。
再者可以诵读诗词,训练口的节奏感。还可以练习唱歌,训练口的轻重音,同时,还可以到超市数物品,尤其是同音的不同意义的字词的区别,按照物品的使用性质来加以区分,练习发音,培养记忆能力。当然,只要“敢说”,就会逐渐“会说”,慢慢地,就会“说好”了。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研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苗欣,大连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汉语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