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在真实语料的基础上,考察分析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中的在词汇意义上的偏误,就对韩汉语词汇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词汇意义 偏误分析 母语 目的语 负迁移
由于韩国语词汇系统与汉语词汇系统之间并非完全一一对应的,因此韩国学生已经掌握的韩国语词汇系统,会对其目的语汉语的词汇系统的学习产生干扰作用,即学习者会把目的语的词汇同其母语的词汇做不恰当的比附,从而产生词语偏误。本文选取了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二年级下学期留学生汉语期中考试中25位韩国学生的文章《小蝌蚪找妈妈》作为语料,以此窥见并分析韩国学生汉语词语词汇意义偏误,对韩国人学习汉语的词汇偏误作进一步有系统的探讨,力图为韩国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提出一个较为合理且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解释,及对韩汉语词汇教学进行有益的思考。
一.母语与目的语词义差异造成的偏误
一般来讲,两种语言中的某一对对应词,如果在词义上恰好等值,那往往是在某一概念意义(义项)上等值,除此以外的概念意义(义项)并不等值。而有些外国学生并不了解这一点,而作了不恰当的扩大化的比附,这就会造成偏误。
韩国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汉字词,所谓“汉字词”,是指从汉语中借用并用汉字书写的那部分词语,它们与汉语中的对应词语“音近”而“义同”。“汉字词”大多是韩国语和汉语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在这些汉字词中,中韩同形词又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其中有词义基本相同的,也有词义部分相同的,还有词义完全不同的、这种复杂现象,一方面给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词汇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干扰作用。韩国学生汉语词汇的偏误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对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如:
⑴他就带小蝌蚪们去水边,以后放了它们。(然后)金文正
韩国语中,“以后”可以是“过后、而后、然后”的意思,可以做连词,连接两个动作;汉语中的“以后”是方位词,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后的时候,一般前面常有表示“时点”的词语,不能做连词。所以这个句子是有偏误的,应该说“他就带小蝌蚪们去水边,然后放了它们。”
⑵我不能离开川边,一直看着水里。(河)姜惠镇
韩国语中,“川”是“河、江河”的意思;汉语中,有“河流”的意思,但多见于古代汉语中,指夹在两岸之间的流水,现代汉语中常作成词语素,构词如:河川、高山大川、川流不息等,具有较强的书面色彩。所以这个句子是有偏误的,应该说“我不能离开河边,一直看着水里”。
⑶我上华师小学校,二年级(年级)的学生。(小学)蔡花男
韩国语中,“小学校”是“小学”的意思;汉语中,“小学校”是指规模或者面积比较小的学校,如:这是一所小学校,所以学生很少。所以这个句子是有偏误的,应该说“我上华师小学,二年级(年级)的学生。”
⑷小男孩(子)看了书“小蝌蚪找妈妈”,主内容是:小蝌蚪和妈妈一起游泳,突然被奇怪的工具捞上,其实那个奇怪的工具是一个小男孩的。(主要内容)金惠临
韩国语中,“主内容”是“主要内容”的意思;而在汉语中,没有这种说法,只能说主要内容。所以这个句子应该将“主内容”改为“主要内容”。
还有一些并不是汉字词的韩国语词汇与汉语的对应词在某一个概念意义上等值,但却在其他概念意义上不等值,如:
⑸我抓的蝌蚪们也会长大青蛙,我帮它们跟妈妈青蛙一起生活。姜惠镇
韩国语中,意思为“长大”的词也是“长成”的意思;而在汉语中,“长大成为”才是“长成”的意思。所以这个句子应该吧“长大”改为“长成”或者是“长大成为”。
二.目的语中近义词偏误
近义词是概念意义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异的一组词。
明天——第二天 后天——第三天:
⑴明天早上,他去学校上课。(第二天)车彦京
⑵明天起来很早,因为他在梦里出现了它们的妈妈。(第二天)车彦京
⑶明天一大早,他起来后就出发了。(第二天)罗龙善
⑷后天下课以后,我跟它们一起去山区。(第三天)黄阿映
⑸后天,小男孩子看了书“小蝌蚪找妈妈”。(第三天)金惠临
⑹后天,他在沙发上看书。(第三天)李真率
“明天”和“第二天”, “后天”和“第三天”的偏误在韩国学生中广泛存在,这是因为不了解两者之间的意思。“明天”的意思是“今天的下一天”,它一般与“今天”、“后天”相对应。“第二天”的意思是“某一天的下一天”,它一般都是跟一个具体时间相对应的。如:五一劳动节那天我买了件新衣服,第二天我就穿着它去上课了。这里的“第二天”是指“买了新衣服”的下一天。与“明天”对应,“后天”是指“明天的下一天”,“第三天”是指“第二天的下一天”,也是跟一个具体时间相对应的。“明天”和“后天”是表示将来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既可以表示将来也可以表示过去和现在。所以这里的“明天”全部要改成“第二天”,“后天”全部要改成“第三天”。这种错误的存在说明对外汉语教师在词汇的教授中,对于这种常常被错误使用的近义词要重点讲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差异。
受惊——吃惊
⑴当时小孩子受惊了,因为它们的妈妈竟然等着蝌蚪。(吃惊)秦昌吼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受惊”是收到突然的刺激或威胁而害怕。“吃惊”是由于突然来的刺激而感到惊讶。两个词是有差异的,这里用的应该是“吃惊”,因为没有表达害怕的意思。这里应该改成:当时小孩子吃惊了,因为它们的妈妈竟然等着蝌蚪。
1.教学对策
通过以上的偏误分析,不仅使我们了解到了韩国语对韩国学生习得汉语的负迁移影响,而且还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对韩汉语教学的个性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应采取的对策。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韩国语对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正迁移作用,鼓励韩国学生借助与汉语词同形同义的韩国汉字词,这样将有利于记忆和理解,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加大这些词汇的学习数量,教师在对这些词汇进行词义讲解时也应适当从简从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对于这些与汉语词同形同义的汉字词,还必须要强调其不同于韩语搭配中的搭配,才能使学生事半功倍。
韩国语中的汉字词最早来源于中国,而且广泛存在在韩国的生活当中。虽然与汉语词有很多的相同点,但是由于时间和文字本身的发展,现在已经产生了很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时对母语的负迁移。教师要经常做对比研究,发现异同。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要针对两种语言的语义范围、义项、词性、附加意义、语用条件等方面重点强调差异,并多做练习,引导有意识地避免偏误。
语汇教学时注重语素分析法和词语搭配教学法。韩国语的汉字词中有很多与汉语相同的语素,由于语素义与词义关系密切,而且语素义的数量比词义的数量少得多,因此用语素分析法进行词汇教学和近义词的辨析,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汉韩两种语言中的词语大搭配习惯很不一样,所以词语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各个单词词义和词性,还要注意词语搭配的提示和练习。
参考文献:
(1)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2)许维翰编著,《现代韩国语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3)彭小川、李守纪、王红著,《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5)杨德峰编著,《对外汉语教学核心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
(6)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2007年重印)
(7)李武英编,《现代韩中中韩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
杨莉莉,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