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与学情]
这篇课文安排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都以“战争”为主题。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对战争的了解与认识,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有记述正义战争的胜利,有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要求学生学习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辨别真善美、假恶丑。
《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要和平,不要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也是这篇课文的主题。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作者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引用诗句,再现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抄录了被残杀者留下的片纸只字。所有这些,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细读文章我们也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引文与正文、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阅读时我们也可以适时抓住这些矛盾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你会走进一片别样的风景。课堂中,在再现历史的画面和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恨和对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对生活热爱的由衷敬佩,真正领悟和平与幸福的重要。
[重点与难点]
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如:“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连用四个句号,四个短句,不仅描写天气,而且渲染气氛。从修辞的角度看,作者移情于物,把人的感情移到物上。“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满山满谷”“潮”“泻”一方面写出了人数很多,另一方面那么多人来纪念他们,勿忘国耻,呼唤和平。“泻”写出了人山人海的场面,写出人多,流动速度非常快,写出了人流的动感。
文章借助于语言的描写,刻画形象。例如“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体现了老师的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再如,孩子们临死前呼喊“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面对死亡、面对法西斯,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表现孩子天真善良的性格,强烈地批判了法西斯无耻的强盗行为。也表现了全世界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这是人间最真切的呼唤。这种呼唤引起读者的共鸣,面对死亡,在战争面前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却是那么的无助,这是对生命的呼唤,这是对和平的呼唤,正是这种呼唤,可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
课堂中,如何紧扣情节,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把握主题,联系生活体验,多角度发表见解。
[课堂与实录]
一、导入新课(用课文内容导入,营造了一种悲惨凄苦的气氛)
二、分析课文
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快速浏览课文,请同学们把课文中表达主题的这句话找出来。
2、围绕这一主题,作者写了哪四个场景,请你补写出小标题的内容。比一比,那位同学写的最好?
3、想一想,为什么不用“一次恐怖的杀戮”“战争,我憎恨你”“史上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七千条生命毁灭的瞬间”等等极为震撼的题目,而要用极为普通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呢?
——这是文本细读的重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细读。
(1)以小见大,战争这么大的主题包含在这一句话中。
(2)这是人间至纯至真的感情,是战争毁灭了这一切。
(3)能唤起读者心中的共鸣。
(4)给人一种警示,战争要毁灭这一切包含最美丽的花朵。
(5)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孩子是那样无助,那样需要呵护,但是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却保护不了他们。
(6)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字眼。
(7)挑起战争的是大人,为了孩子,我们也要手下留情。
……
4、想一想,这七千多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回答。
就是这些市民,面对法西斯的枪口,他们都是怎样表现的?请你从课文里找出来。
——回答
师述:面对死亡,他们没有哭泣,没有软弱,没有求饶,更没有下跪。正如萨特所说的一段话:
5、齐读第一段。
理解这段话中的沉重的记忆,美丽的记忆,这就是英勇。
三、研读语言
1、介绍聂华玲及文章语言的特点。
2、选取重点语句,品析聂华玲语言特点。
四、拓展延伸
今年国庆节期间,我们与邻国为了钓鱼岛,发生了极不愉快的事情。我们中国政府为此还做了重大让步。有人说,这是我们政府软弱的表现,你认为呢?
请你以一个中学生的身份,给日本政府写一封信。
[反思与强化]
按照本单元战争主题,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所以我在多次磨课之后把重点定位在揭示主题上。我的课堂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阅读 牵动全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单元要求是“对战争的了解与认识,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要求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以什么为突破口去感知主题呢?我深知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的突破点,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的核心所在。课堂上,我注重了有效阅读,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让学生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二.品味语言 感知主题
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味语言,感知主题的能力。如:“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成千上万”写出纪念的人数之多,“四面八方”写出纪念人数的范围之广。又如“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中的“泻”换成“走”好吗?学生纷纷回答表示不好因为“泻”写出了人山人海的场面,而“走”就是随意走下来,没有“泻”来得庄重。“泻”写出人多,流动速度非常快,写出了人流的动感。这些语言强烈的感染着学生,引起学生对战争的痛斥,对和平的强烈呼唤,语言的品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加深理解 文本训练
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我们呼唤和平,同学们是否知道,在2010年9月7日发生的钓鱼岛事件,日方非法抓扣中国渔船和渔民,以涉嫌“妨害公务罪”对中国渔船船长实施逮捕,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方对在该岛海域作业的中国渔船适用日本国内法是荒唐、非法和无效的,中方决不接受。同学们,我们中国政府采取忍让的态度,这是软弱的表现吗?你作为中学生,现在你对日本政府最想说什么,请写下来,说一说。最后的拓展环节,引导学生对主题的深层理解,同时注重说话的语气。
邬巧琴,教师,现居浙江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