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写作、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为目标的大学语文课,无疑对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我们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普通话训练呢?
首先,从思想认识方面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虽然普通话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但许多大学生对普通话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毕业时专业成绩突出,但乡音却未改。为此,教师应以身作则,带动学生讲普通话,俗话说,“言传胜于身教”,教师自己要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要明确告诉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不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从实质意义来讲,普通话是一种消除阻隔、便利交往的沟通媒介,一种降低成本、增加人际收益的情感纽带。有利于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学习普通话,提高普通话水平能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其次,通过朗读训练,提高普通话水平。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出声的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有抑扬顿挫。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机巧,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的掌握标准读音和朗读要领,学习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还要反复咀嚼语言文字,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究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从而能流畅而正确地读出各种句式的不同语气,做到发音正确、句读清楚、语气流利、感情鲜明。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语音学习得到强化提高,而且从中积累语文词汇方面的基础知识,获得普通话语感。
再次,通过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及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的能力。
说话是指用语言表情达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方式,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最重要的一项。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课前演讲、复述、讨论等形式进行说话训练。
课前演讲是让学生准备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演讲材料,课前十分钟抽1——2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要求不带材料,自愿上台,登记成绩。同时要求演讲内容明确、语句完整、语调恰当、声音洪亮清晰、发音准确。这样,课前演讲完全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既训练了他们的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情节性,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可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根据原文的主要情节,展开合理想象。此训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特别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连贯的说话技能和有选择的突出重点的说话能力。例如:在学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后,要求学生想象诗人与妻子十年阔别,梦中重逢,相顾无言,泪眼相对,乍见而喜,喜极而悲的感人场景。然后将诗歌改编成故事,再作口头复述。作这样的复述,可以较多的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形成较强的普通话语感。
讨论是沟通思想,加深理解,统一认识,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也是培养普通话口语的极好途径。例如大学语文篇目中的《蒹葭》,全诗洋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意境朦胧,含蕴不尽。“伊人”飘忽不定、幻想丛生,引人遐想。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教师可提出这两种观点,鼓励学生思考,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同时,提醒学生要语音清晰标准,词汇、语法合乎规范。
口耳之学,点点滴滴,贵在坚持。提高普通话水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大学语文课时有限,课堂上主要是指出一个方向、培养一种意识。“工夫在诗外”,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说好普通话的意义,努力养成用普通话思维朗读交流的习惯,进而提高普通话水平。
常丽娟,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