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针对《〈论语〉选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把疏理文言字词句和疏通文意作为教学的重点,采用主导式的教学方式,使之完全等同于常规的文言文教学的这一现状,本文主要从把握《〈论语〉选读》的教学内容,注重课型安排的多样化,注重对话交流多元化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探讨使《〈论语〉选读》课堂靓起来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论语〉选读》 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
《论语》是一部阐释儒家文化精髓的经典,在文学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而且《论语》和孔子在传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重大影响,所以许多教师对于《〈论语〉选读》的教学,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高中阶段也有了传统的经典文学著作的主题性教材,高中生也可以比较系统地触摸古代经典,传承文化精髓;忧的是凭自己的能力,能否很好解读经典,传承经典,还有高中的学生是否会对同一主题的内容相对集中的学习感到枯燥而身心疲惫。
事实上,从《〈论语〉选读》开课以来,笔者在校内外听了一些同事的随堂课和公开课,发觉《〈论语〉选读》的教学现状的确有些不容乐观。现将看到的两种主要课堂类型作简要分析:
一、以梳理文言字词句和疏通文意为重点的梳理式教学。日前,听了同事教学《仁者爱人》一课,这节课分成三大环节:(一)弄清字面意思,采用问答的方式讲解12处,约花时17分钟;(二)归纳字词句知识,师生从找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到点明活用词的类型及其活用后的意思,再到归纳本文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探析细致,约花时19分钟;(三)概括整章内容,分析了三个问题且以教师概括为主,约花时9分钟。从这个简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把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在梳理文言字词句和疏通文意上。当然疏通文意是深入理解文本和联系现实扩展延伸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只是机械地疏通文意,而不能有机融入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和联系现实,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丧失研习《〈论语〉选读》的兴趣。这样的选修课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不过是多了一本文言文的教材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已。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型。《〈论语〉选读》教学指导意见指出: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理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有些教师也认真阅读了选修课程模块教学指导意见,但是没有全面地科学地理解其精神,或者拘泥于自身的教学习惯,以致在教学实践中,设计的教学思路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有的教师教学思路不可谓不清晰,教学流程不可谓不顺畅,但整堂课学生只是尽配合教师回答问题的义务,根本没有创造性发挥的机会。只有师生的一问一答,没有生生的交流。这种忽视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必然导致学生对《〈论语〉选读》选修课学习兴趣和热情的丧失。
以上两种课型,是目前《〈论语〉选读》教学呈现的主体课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会影响学生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的拓展,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进而使得选修课的设置初衷面目全非。
当然,《〈论语〉选读》教学现状的形成有其深层原因:
其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准。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论语〉选读》在前言中就指出:《〈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学习《论语》是我们精神上的寻根,是对精神家园的寻觅。从文本处理的角度,按照王荣生教授的理论,《〈论语〉选读》应是‘定篇’的定位,学习的目的是熟知经典。”[1]可是我们的许多教师还是将教学内容定位在对字词句式的把握这一层面。
其二是对浙江高考卷中《〈论语〉选读》试题的出题形式没有很好的把握。“任何一个模块的教学评价内容是多元的,比如《〈论语〉选读》,即使明确是文化论著,也可以从字词句、篇章结构、文化常识等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价。在文化这个层面上还有经义和体悟之分,也就是说是考查对内容准确理解,还是考查阅读感悟。”[2]的确,评价是多元的,但从出题的形式来看,以2009年浙江语文高考试卷为例,试卷考查了对《论语》片段的理解,要求“考生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所选的两段话内含孔子的教育原则,有启发式、举一反三、身教重于言教、潜移默化、无言之教和有言之教相结合等,这考查体现了注重《论语》文化层面的特色。高考是根据模块的内容确定考试内容,我们教学也应该将这高考的评价方向作为我们教学的重点方向。因此这考题倒是给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经典,如何重读经典”的新命题。
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把握《〈论语〉选读》呢?
首先是把握《〈论语〉选读》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需要考虑内容的价值。不是文本所有的内容都可进入教学视野的。教学内容的价值应有一定的导向性,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取向’。首先它应具有情感价值。教学的内容要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思考、探究、质疑的活力。”[3]《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总体来说情节性不强、趣味性不足。于是我们教学的关键是把握《论语》中有趣的细节,设计有趣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在观摩名师执教《克己复礼》一课时,执教者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北极星辰,‘居其所’,而他的弟子们‘众星共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那个时代形成了教育界斑斓多彩的星空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克己复礼》这一课中,涉及了五颗星,即颜渊、子路、有子、子夏、宰我,你猜孔子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按你所猜的孔子对弟子们的喜欢程度排个序,并说明理由?”话一说完,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学生从弟子们提问的内容、说话时的态度、孔子与之对答时的评价,甚至从注释各个角度展开激烈的争论,虽然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排序,但学生由这个趣味性的提问展开了对文本的探究,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如有学生说,孔子对子夏不太满意,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认为孝乎?”可看出,可能孔子认为子夏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务,有酒食,先生馔”,但没有做到“色”,即在父母面前没有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如果子夏做到了孝,孔子只答“色难”就可以了。从此类的解读中可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而且在激发学生情感兴趣的同时也牢牢吸引了学生对《论语》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知识的掌握。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文学作品的创作,绝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拼凑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和所感。读者阅读,是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论语》虽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但在阅读作品时,我们还是可以深入揣摩孔夫子的内心世界,获得对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真切体会。
其次注重课型安排的多样化。《〈论语〉选读》教学指导意见已推荐了六种课型,并且说明“六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兼容,有所选择,有所创造”。结合本人的实际操作和同行的经验,我另向大家推荐两种行之有效的课型。(一)是电视讲座课。毕竟大多数中学教师,对《论语》的研究不是那么深入,作一次生动、深刻的解读讲座确实有点勉为其难,幸好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请了几位知名大学教授讲《论语》,我们一线教师可从网上下载,给学生开一个间接的讲座。在《克己复礼》的课后,可以给学生看看中国政法大学方加尔教授的讲座《孔子眼中的“礼”》;在《君子之风》的课后,可以给学生看看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这些深入浅出的讲座可以丰富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二)是学术散文朗读课。有关孔子《论语》的心得、论著汗牛充栋,教师可以精选一些此类学术散文的名家朗读录音给学生听,让学生借助于感性的文字材料增进对孔子和《论语》内容的理解。比如《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课后,可以让学生听听鲍鹏山先生的学术散文《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节选部分)的录音朗读,它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孔子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和殉道精神。多样化的课型有助于激发学生选修《〈论语〉选读》的欲望,让教师在学生期待的眼光中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接受熏陶。
最后注重对话交流多元化。新课程早已实施,对话理论和互动理论也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是以师生单线对话交流为主,极少出现生生的多向对话交流。其实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由于个性气质、生活经验、阅读积累的差异,其阅读的体验肯定会有所不同,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文本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同时及时横向关注他人的体验成果。因此,尊重学生的体验,特别关注生生之间的交流,是阅读真正有效进行的根本保证。例如,笔者在执教《君子之风》一课时,针对大家都比较敏感的“利”与“义”的话题,让学生随意发言,以期引起争论,并展开对话交流。有学生认为“小人喻于利”太绝对化了,例如国家领导人都是将国家利益放在至高位置,但他们并非小人。有学生认为,当代社会谁不是在被“利”牵着鼻子走,学生也在为了获取“知识之利”而不断努力。有学生认为利有公私之分,读书求知识也不单单为个人,是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甚至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学生认为孔子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反对求利的是后世的儒家,孔子认为在义和利相冲突时,主张重义轻利。
学生的回答在探讨和争论中一步步接近真相,才把对孔子的“利义之辩”的理解引入更高的水平。笔者认为,正是给了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才能激发起他们积极思索,积极发言的兴趣。正如学生课后所说的:“这种让大家畅所欲言的形式,使大家处于一种主动上课的状态,而不是被动听课的状态。”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新课改的追求,但是课堂上沉闷而无生气也决不是选修课课堂的特点。新课程特别是选修课更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活”得有质量。
另外,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古代经典联系实际,关心现实,投身社会,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比较难的命题,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论语〉选读》课堂是我们师生共同感受经典魅力的舞台,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期待更多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让《〈论语〉选读》课堂靓起来。
参考文献:
[1]周良华. 《为政以德》教学简案. 语文教学通讯,2009(6)
[1]胡勤. 选修模块的教学评价要体现其性质和功能. 语文学习,2009(6)
[3]金志浩. 确定教学内容要注重价值取向. 语文学习,2009(9)
邵娟英,教师,现居浙江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