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3期 ID: 155508

  

且看《三国演义》中的“水战”

◇ 高峰 曹俊生

  内容摘要:据统计,“水”在《三国演义》中共出现669处,“水”在古代的军事家手中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三国演义》中,“三国”将帅们依据当时战场的地理特征和天气状况,创造性地运用了“水”这一特殊的自然力量,使之成为了无坚不摧的战争武器。他们利用“水战”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而“水战”同“火攻”一样,形式多种多样。
  关键词:《三国演义》 水战 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水战”简单可分为水淹七军类、断水绝粮类、水深火热类、背水一战类和据水而战类等五种形式,其中最典型战例当属“樊城之战”、“街亭之战”、“新野-白水之战”、“洮水之战”和“赤壁之战”。下面就将对《三国演义》文本细读中获得的关于“水战”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水战形式之一:水淹七军类
  第七十回“樊城之战”,关羽率军攻打樊城,势如破竹,曹操派于禁带七路大军增援,但洽逢秋雨连绵,于是屯兵川口,临近襄江。关羽于是决襄江之水,水淹曹军。“是夜,风雨大作,四面八方,大水骤至;七军乱窜,随波逐浪者,不计其数,平地水深丈余。……于禁所领七军,皆死于水中。”
  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中,曹操攻打吕布,取徐州,吕布集团只得固守下邳城,而曹操计决沂河、泗河,水淹下邳城,使吕布走投无路,被部将所擒,命丧白门楼,吕布集团覆灭。
  水淹七军类是交战一方依据战时地形,将处于低洼地带的敌人或将敌人引入低洼地带,决堤放水,趁机歼灭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但其对地形地势以及天气等地理要素的依赖性特别强,此种作战方法一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最大。
  水战形式之二:断水绝粮类
  水是生命之源,尤其是战时,军队如被断绝水源,则军心涣散,必败无疑。
  第五十九回“街亭之战”中,诸葛亮率军伐魏,令马谡守重要隘口—街亭。但熟读兵书却只是纸上谈兵的马谡,屯兵路侧的孤山,四面无依,被司马懿先断了汲水,而后又沿山放火,山上蜀兵大乱,最后失守街亭,影响了整个伐魏大局。落得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下场。
  水战形式之三:水深火热类
  常言道“水火无情”、“水火不容”。但三国的将领们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水”与“火”同时成为歼灭敌人的武器。
  第四十二回“新野-白河之战”中,诸葛亮先是主动放弃新野城,等曹操军马驻进城内,却放火烧城,使敌人混乱,从自己设计的东门逃跑,然后趁敌人被烧的焦头烂额之际,来到白河边,人马都下河饮水,关羽在上游立即放水,一时“水势滔天,望下流冲去,曹军人马俱溺于水中,死者极多”。
  还有上面提到的“街亭之战”中,魏军先断其水道,而后放火烧山,也可作为水深火热型的一种特殊战例。
  此种作战方法使用连环计,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在敌人尚未从上一次战斗的失利阴影中挣脱时,又陷入另外一次战斗的恐慌中。因此往往能够取得战斗的胜利,效果非常好。但它对地理要素的要求更高,一般应具备火攻战的地理环境优势和突然爆发的洪水(或天降大雨),缺一不可。
  水战形式之四:背水一战类
  背水一战,是汉高祖刘邦手下大将韩信破赵之计。
  第一百一十回“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中,姜维引兵伐魏,至雍州,引大军背洮水列阵,……魏兵大乱,自相践踏,死者大半,逼入洮水者无数,斩首万余,垒尸数里,成功取得“洮水之战”的胜利。
  背水一战,要求必须有良好的军风军纪做后盾,然后利用战时的地形,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地理要素下,激发部队士气,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作战精神,三军用力,大多都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取得战斗的胜利。
  但上文提到的“街亭之战”中,马谡在孤山扎营,也可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却因只管纸上谈兵,不能料敌于先,失去将士信任,最后兵败街亭。
  水战形式之五:据水而战类
  此类战法,双方隔水而战,是防御一方以水为天堑,作为有利条件而加以利用,一般可以延缓战争的发展,有些还可以据以取得战役的胜利。
  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南征,遇长江而阻,孙刘联军以长江为天堑,及时调整兵力,最后以火攻战胜了不可一视的曹军。若无长江天堑,以孙刘联军和曹操军事集团的实力对比,决不会如此迅速取得战役的胜利,三国鼎立局面也许就不会存在了。
  
  高峰,曹俊生,河北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且看《三国演义》中的“水战”

  •  / 尚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