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3期 ID: 155514

[ 程强 文选 ]   

大胆取舍实现因文而教

◇ 程强

  内容摘要:语文教科书是学生教和学的重要凭借和资源。它不仅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供帮助,还为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提供服务。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就必学转变教材观,用教材来教。面对内容多而新、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大胆取舍,因文而教,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教科书选文 因文而教 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以来,面对从结构形式到内容编排焕然一新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教师在感到欣喜之余,也遇到很多困惑。在使用的过程中下列两个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1)备课难度大。必修课传统篇目少,选修课内容更是焕然一新。钻研教科书就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且选文的量多,如何处理好这些选文发挥教科书的教育的价值是一个亟待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2)时间紧。九周就要上完一个必修或选修模块。其中至少需要18个课时作为作文教学的时间,还有各类测试与讲评需要几个学时,加上相当多的选文难度相当大,有些文言文按传统教学一篇课文就需要3至4课时,时间特别紧。在这种情况下,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创意整合,就显得格外重要。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先弄清两个问题:一教科书的教育价值是什么?二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一.教科书的基本的价值就是教学的基本的凭借和资源
  教学活动的展开,不能无所依凭,教科书就是为教师的教提供凭借。叶圣陶与朱自清合著的《国文教学》中有一篇《谈国文教本》的文章谈到:“语文教本好比一把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宝藏——种种的书。”句中的“锁钥”、反映出语文教科书的基本价值就是凭借和资源。借助教科书,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实现自己心中的语文课程,让学生获得应有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应有的语文素养。同时,教材本身也是教和学的重要资源,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师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在这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教科书的价值可以分为四类:(1)引发教学活动的价值 。即教师凭借它组织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必然涉及到教材内容本身的理解,但又不限于此,更不以此为目的。(2)资源价值。代替教师和学生对极为广泛的语文学习资源进行筛选,同时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精神成长的基本需要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源。(3)示例价值。即为学生读写、听说等语文活动提供示范和例子。(4)积累价值。如语言、文学、文化等语文知识的积累,阅读量的积累,写作素材的积累,生活认识的积累等等。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选文紧紧围绕这四方面进行选文,较好地凸显了教科书的价值。为什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觉得备课难度大且教学时间紧呢?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教材观还没有转变。
  二.大胆取舍,因文而教
  历来语文教学使用教科书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照本宣科,把书教死,既通常所说的“教教材”;另一种是善于引导学生自己使用教科书,把教科书用活,即“用教材教”。在新课程下,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一分子,承担着课程研制的重要职责。参与课程内容的重构是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标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价值,首先要语文教科书选文的分类。对选文作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科书的使用效果。过去的常见分类有:(1)基本篇目和非基本篇目;(2)讲读篇目和自读篇目;(3)精读篇目和略读篇目。笔者认为分为以下三类比较合适:一是经典性选文;二是一般性选文;三是辅助性选文。对于那些经典的文本,教师应该采用精读等手段重点敲击,带领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它,最大限度地从经典作品中夯实知识和技能,汲取精神养料,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对那些一般性选文和辅助性选文则应把它们作为一种凭借或资源,采用泛读等策略,快速使用。上课不必苛求面面俱到,强调一课一得即可。但当前大多数一线教师,仍是采用“教教材”的处理方式,无侧重地机械地对待选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即使增加了课时仍然捉襟见肘,难以应付。
  1、经典文要抓细节进行“点读”。
  经典文是经过时间的淘洗,历史传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带领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它,最大限度地从经典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但再经典的文章也不能把它作为“全息”来教。夏丏尊、叶圣陶认为(全息)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应用在种种目标上。但把选文当作全息体,存在着费时费力、目标不明确的弊端。因此要能抓住关键处,细节品读,激发学生的思维,将会在知识、能力、思维和情感上对学生起到更有益的影响。如有次上《鸿门宴》,当笔者讲到“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时,有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范增要用玉玦示意呢?”当时我心里一愣:是啊,为什呢?我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值得咀嚼的细节。便让学生拿出古汉语词典,查询“玦”的意义。通过查找,发现玦的意义是多重的。查询意义后笔者让学生结合当时语境推断“玦”的含义。学生认为,从《鸿门宴》具体语境来看,范增所举之“玦”含有“断绝”“决断”“出击”的多重意思,并认为“玦”字凸显出了范增的决意。课堂进行到这,问题的关键就出来了,我顺势抛给学生几个问题进行探讨:范增多次举玦示意,为什么如此急切?项羽又为什么默然不应呢?学生讨论热烈。这堂课也收到了“点上开花”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学生提出:“华连卡为什么会和别里科夫订婚?”这恰恰和选文的删节挂钩,也是更好理解文本的一个关键处,如果教师只读选文,浏览教参,不读原文进行思考是很难解决这一问题的。在教学《祝福》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祥林嫂为什么总是回到鲁镇,不到别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这个问题同样具有很强的思维力度,上课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活跃了课堂氛围,激活思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因此,经典文的备课难度是最大的,教师不应作为教参的传声筒,而是在前人的理解上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并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预见到某些小而实在的能激活思维的“点”,以“点”来带动学生的课堂,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破板块,大胆取舍
  不同的选文,其教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可以突破主题、板块重组教学。
  对文言文教学,其教学过程中“温故知新”的特征尤其明显。因此在教学中比较理想的教学是把几篇文言文组合在一起,给学生进行加强式教学。但苏教版必修教材中文言文的量很少,且都是散乱地呈现在不同的专题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打破这一格局,将文言文合理归并,重新编排以文言文为主的专题。如“诗经专题”《采薇》《静女》《氓》《伐檀》“获得教养的途径”《劝学》《师说》;“第三只眼看世界”《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六国论》《阿房宫赋》《过秦论》。
  又如《唐诗宋词选读》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打破编者以时间为线的单线结构,除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四位大家基本按编者的选文教学外,其余诗词则主要按照诗词的类别进行重组教学,引领学生更好地把握不同类别诗歌的特征,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如把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组成“送别诗”专题教学,让学生对送别诗的情感基调、常见意象、手法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建构起清晰的知识架构。又如可以把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组成“咏史怀古”诗专题。进行重组之后,在类别诗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使诗歌教学更有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明显得到提升,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在理解新理念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宝贵的教学经验,积极探索。相信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终究可以改变,语文教学效率也必将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随想录》,洪宗礼,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年 第1期 4-8页。
  2、《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隆林:《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的编写和思考》,《语文建设》2006第4期12页。
  4、《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编著宋运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程强,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大胆取舍实现因文而教

  •  / 尚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