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兴趣调“动”、疑问推“动”、情境促“动”、激情感“动”、评价激“动”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五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 课堂气氛 学习效率
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不像小学、初中那样活跃了,大多表现得很矜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影响学习效率。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呢?笔者尝试下列五种方法,颇有收效。
一、兴趣调“动”
让学生动起来,必须调动他们的兴趣,因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首先,教师对教学内容应该广采博取,对其深入钻研,采撷其中最能调动学生兴趣的精华;其次,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贴合学生的心理,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选择教学方法,巧妙地将讲授内容融于视听赏析、互动游戏、辩论表演等活动,实现“寓教于乐”;同时,作为语文教师,对课堂语言也需精雕细琢,并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例如,笔者在执教《〈诗经〉两首》时,预先安排学生在例行的“课前五分钟文学鉴赏演讲”环节以“我所知道的《诗经》”为主题进行演讲,在演讲后的答疑环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加深对《诗经》的认知、了解,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可以说,“兴趣”能敲开学生语文学习的心门,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当他们对语文学习“心”动后,自然会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创新。
二、疑问推“动”
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内驱力,参与体验是学生探索创新之源。语文课堂上以“疑问”为源,可以推动学生探索创新。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思维、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就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笔者在讲授鲁迅的《祝福》这一传统名篇时,问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和名,‘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并要求学生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学生找了片刻之后,回答:“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笔者接着问:“为什么人们不叫她的名字呢?”通过这几次提问质疑,目的是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祥林嫂所处的时代以及周围的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个初步认识,为分析人物悲剧的成因打下了基础。这样将“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会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思维灵动。
三、情境促“动”
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如果脱离了情境限定,难以发挥其表达和进行交际活动的功能,难以发挥其承载文化和熏陶情感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视听情境、朗读情境、故事情境等,引领学生渐渐积累,静静品味,细细感悟。当学生为情境所感染而“情”动之后,他们就会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展示才华。他们踊跃置身于各种活动:戏剧表演,诗文朗诵,激情演讲,激烈辩论,读书交流,写作征文,手抄刊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喜悦,体味参与的快乐。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因琵琶曲而生感慨,因琵琶女而有迁谪之意,琵琶之声诱发了诗人的情感起伏。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听一首经典的琵琶曲,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在音乐声中将古诗缓缓吟诵。这种情境导入,可以让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从而迅速进入诗歌的情感意境。
四、激情感“动”
事实证明,教师要有激情,尤其是语文教师更需要激情。一名有激情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就会使学生兴奋。激情源自教师的主动性和热情,一个激情四溢的老师就像是一位导演,势必会感动学生,带动学生“入戏”,让他们自主学习。一个激情的课堂也一定会是一个高效率的课堂。笔者在执教曹操的《短歌行》时,首先来一段激情的开场白: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人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他“内兴文学”,开创建安文学,他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雄视古今,他就是被赞誉为“英雄诗人”的曹操;他的诗有文气,有才气,难得的是大气,大气之中有英雄豪气,更有王者霸气,下面来欣赏“有天下第一等真情,方有天下第一等好诗”的《短歌行》。其次来一次激情的范读,声音宏亮,手舞足蹈,再加入鲍国安在《三国演义》中吟唱的视频,学生没有不被感染的。学生纷纷朗读,师生齐读,言为心声,读出其意,读出了曹操其人的气度,读出了诗文中的忧思与慷慨。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极好。
五、评价激“动”
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程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应包容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的“异”见,捕捉并珍视学生的创见,通过有效评价将学生的思维或横向拓展,或纵向引深,使课堂产生思维的碰撞与交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平庸蕴涵于标准化之中,创造性蕴含于个性之中。学习《荆轲刺秦王》评价荆轲时,笔者提出“荆轲原本不是刺客”的观点,学生充满了探究的兴致,当师生在文本中寻找到若干文字佐证的时候,学生纷纷拊掌,有恍然大悟之叹。我趁机说:“要想搞点研究,就要有一点怀疑精神嘛!”学生频频点头。我则又露出不开心的神色:“既然要有怀疑精神,你们现在就应该有人敢于怀疑我们刚刚研究的这个观点才对!请记住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语录‘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现在请大家一起反驳我的观点吧!”学生大笑,笑得开怀。这种评价式的互动,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把,使学生在我的语文课堂里呈现出更多大胆的假想。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