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3期 ID: 155521

[ 余茂琴 文选 ]   

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 余茂琴

  内容摘要:语文是一门魅力无穷的学科,表现在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情感美。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美,让语文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 魅力 感受
  
  语文是有魅力的,语文的魅力一方面在于美文,就初中语文教材而言,选编的内容有美诗美文,美诗美文的魅力主要表现在: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情感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挖掘语言美和意境美,感受思想美和情感美。另一方面在于丰富的语言文字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想象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让学生在语文的天空感受语文的魅力。一个具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他的语文教学必定具有魅力,并且能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下面以《望月怀远》教学情境,例谈一二: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首先,准确定位教学的三维目标,精心构思教学设计,在施教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语文的魅力。
  一、激情导入。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我预设了这样的导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思乡之月;“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奔波流离,倍思妻儿之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寄托人间美好愿望之月。那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心中的一轮什么月呢?
  二、简介诗人及背景。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过程,在教学中不作重点,只需带过而已。
  三、引导诵读、赏析。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谈的方式品读与探讨:
  1、诗歌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因望而怀,寓怀于望。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久怀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入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七、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赠与对方);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这是从全诗的解读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美的魅力。
  2、从诗的感情基调指导学生品读、赏析律诗的“四联”,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解题释情。“望月怀远”诗人是借助月亮怀念远方的亲人(情人),表达思念之情。全诗以借物抒情的手法奠定了一种思亲的感情基调。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渲染的色彩,却自然再现了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点明了“望月”。正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均有异曲同工之感。而一个“生”字,把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富有动感。“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由“望月”转入“怀远”。“我”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此时”她(他)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这真是明月千里寄托相思啊!一轮明月,两地相思;一样情愫,两厢情愿的情怀,仅十字就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难道不是语言的魅力、语文的魅力吗?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对月相思,久不能寐,通宵达旦,只觉得长夜漫漫,怎不生“怨”?诗人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充分表现了相思之苦,苦而生怨,怨更思念的情感。如此的佳句,无需讲解,只需引导学生诵读、感悟。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描述了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衣起身四处寻觅的情景。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她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怜”与上联的“怨”极尽相思之苦。“露滋”则写尽了“遥夜”、“竟夕”的执着精神。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方情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只有寄托在梦里,“还寝梦佳期”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有情人相会在梦里,一种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从诗意的品读,我们不得不叹服于诗人用语的精炼,更折服于汉字的魅力,这样一首望月怀人的五言律诗,仅40字,由望月起相思,因怀远而不眠,意境雄浑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景交融,温婉缠绵,回味无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对话、品词,有效的指导学生品读文字的魅力,感受意境美;赏析情感美,感受语文课堂独有的魅力。
  其次,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美诗美文所创造的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适当的写作拓展,让学生进一步领略语文的魅力。比如:月亮,从古至今都是诗人、墨客寄情的最爱,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写月的诗句品读。如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军行》);白居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以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大量写月的诗句等等。通过大量搜集整理,学生对月亮就有了直观的感觉,写作素材丰厚了,语文兴趣增浓了,这时就可以调动学生创作灵感,以“月”为话题,展开想象和联想,或描写,或抒情,或叙述与“月”有关的人和事,让学生全身心的走近“月亮”、走进语文世界,去感受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
  
  余茂琴,教师,现居湖北江夏。

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  / 尚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