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3期 ID: 155535

[ 姚淼新 文选 ]   

开放性小练笔探究

◇ 姚淼新

  内容摘要:小学习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学生缺乏兴趣,被动习作,套用、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是东拼西凑勉强完成了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不清。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缺乏研究,盲目增加习作次数,随意拔高标准,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畏难情绪,阻碍了学生习作兴趣的产生和发展。而改变这一矛盾的根本是开展开放性小练笔活动。
  关键词:作文教学 开放性 小练笔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习作的教学?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开放性小练笔”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练笔中,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全方位开放的习作教学的空间里自由驰骋,极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习作水平的提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开放阅读 积累语言
  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语言。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要鼓励学生建立“词语积累本”,随时随地记录好词佳句,分门别类整理,并运用到自己的练笔中去。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学生能把读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一一摘录下来,时常温习,日积月累,定能厚积而薄发。
  二.深入生活 学会观察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大力倡导“做生活的有心人”,告诉学生无论是在校园生活还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要有感情的投入,都要用心感受。只有热爱生活,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用心体验,才能找到写作的素材,才有真情实感。要引导学生及时将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并告知学生这些都是练笔的材料。俗话说“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鼓励学生随身携带小本子,及时记录一闪即逝的精彩发现等,随时随地积累练笔素材。
  三.口头习作 训练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基础,只有在切实进行口语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习作课上先说后写,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借鉴别人的长处,从中受到启发;而口头表达中暴露的问题通过师生及时点评,大家可以共同吸取教训,避免同类问题在习作中重复出现。
  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提高习作水平,可开展“2分钟演讲”活动。“2分钟演讲”面向全体,不拘一格,从每天的语文课或早读课中挤出5分钟,给学生演讲的机会,每天安排2-3人,轮流进行。“2分钟演讲”不作内容限制,但力求用词准确,语句连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表达完整,最好能讲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训练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活动,使之更加敏捷、灵活,又可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
  四.形式仿效 实现迁移
  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是模仿范文的观察方法、习作思路和习作方法进行片断练写的训练形式,是将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
  1、抓精彩段落,练描写方法。教师要结合课文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笔。如学了《开国大典》,练习按一定顺序进行场面描写;学了《少年闰土》,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可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出人名,只写特征。在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等等。
  2、学谋篇之法,练巧妙构思。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我们要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如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要求按地点变换顺序练习写参观郊游记。记得学了《再见了,亲人》一文后,我班小姚同学仿其结构写了《双企岌的变化》一文,她从三次去双企岌看到的不同景物,三次不同的心情,感受到双企岌由荒凉到繁华的变化,进而由衷地赞美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很自然地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该习作在梅州市小学生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五.开放练笔 飞扬个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强调习作的核心是“自由表达”,个性需要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地发展。
  1、开放要求。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制定学习目标时,对学困生保底,达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对尖子生不封“顶”,应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进行练笔时,我们应重点要求学生写自己最想说的话,表达真情实感,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要让他们乐意去写。要放手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主动练笔的积极性。
  2、飞扬个性。“文章合为时而作”,应要求学生注重文章的真情实感,要鼓励他们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提倡“表达自主”,“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学生情感丰富,个性色彩浓郁,他们各自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同一个内容,学生因为个性的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在练笔时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记得有一次,我在上午第四节下课时布置了四项作业,一个平时成绩中等的学生小张就这一内容写了一段话,大意是:老师写完第一项作业“抄写生字词”停了一会时,觉得作业很少,非常高兴;而老师接着写“二、完成基础训练”时,觉得又这么多作业,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老师紧接着写“三、背诵第三段”时,觉得老师历来都是布置很多作业的,无可奈何;当老师写完“四、预习下一课”并强调“一定要认真完成”时,才松了一口气。这篇小练笔写得很细腻,真实地表达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了学生天真无瑕的本性。
  3、夯实双基。进行开放性小练笔,学生可以自己选材、立意、命题,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可以海阔天空地想,自由自在地写,没有顾忌,不用担心怎么写,写什么,写多少,因而习作思维比较活跃,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然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做到没有错别字、病句,语句通顺连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按一定的习作规范、习作方法表达的语言才能成为文章。小练笔篇幅较短,要求学生认真检查,达到无错别字、无病句、标点正确、语句通顺等要求相对比较容易做到,我们必须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学习认真的习惯,落实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六.多样评价 鼓励成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评改实为习作教授之要着。”学生习作水平要得到提高,必须学会评改习作。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自批,互批,众改等方式,创造良好的评价氛围,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习作。
  1、自念自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习作的权利首先应属于本人。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推敲法,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修改完毕后,引导他们与原文比较一下,看看自己进步在哪儿,激发学生自己修改练笔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己“批改”的能力。
  2、生生互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采取同桌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修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练笔读给别人听,敢于把自己的练笔展示给同学。生生互改这种评价活动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3、教师评改。由于小练笔篇幅较短,老师不用花太多的时间、精力批改这类作业,一般40分钟左右可以改完。讲评练笔要以表扬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提高其练笔的兴趣和信心。老师要经常坚持选择两三篇有代表性的学生练笔,通过电教手段直接投影到银幕上组织全班集体讨论,细致点评,让学生在具体的修改指导中有效地学会修改方法,达到评改的目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让学生多读多写,从学中练,练中学,学生就一定会不断认识色彩斑斓、变化多端的各种事物,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一定会写出充满童真、感人肺腑的好习作。
  
  姚淼新,教师,现居广东平远。
  

开放性小练笔探究

  •  / 尚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