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受到熏陶,让“美”的旋律在朗读中奏响。
关键词:朗读 韵律美 情感美 创造美
一.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朗读,首先是要准确、连贯,要做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语句完整,句读分明,不哼读、不唱读。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学好普通话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选入我们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欣赏价值。例如:朱自清的《春》,冰心的《荷叶母亲》,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光未然的《黄河颂》,高尔基的《海燕》,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以及一些优秀的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朗读佳作。如果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朗读这些作品、去品味这些语句的精妙、去体会这些语言的韵律,一定会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更会增加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记得几年前,学校组织朗读比赛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每班的几名参赛选手一般都要由语文老师硬性指定,有的甚至还要做思想工作,就连朗读的内容也要由教师提供。最近几年来,我们学校一直很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实实在在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今年的朗读比赛活动,更是出现了令人惊讶的良好现象:学生参赛的积极性高涨,报名非常踊跃,以至于各班不得不举行预赛,以便筛选出参赛选手,而朗读的内容也大多是学生自己准备的甚至是自己创作的。他们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声调久久回荡在校园中。
二.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美
叶圣陶先生把朗读称为“美读”,即把作者的写作情感在读中表达出来。当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当深情处还他个深情,这就是所谓的抑扬顿挫。
俗话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表达,才能让人理解、明白。作者用自己的笔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与读者沟通、交流、共享。当我们通过“美读”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时候,就犹如穿越时空在和作者对话,引起情感的共鸣。
例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首先让学生大声反复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讲述作品描述了怎样一幅画面。学生大多能讲清作品所描绘的动人场景:秋天的黄昏,西沉的夕阳,缠着枯藤的老树,啼叫的乌鸦,以及远处的小桥流水,稀疏的人家……这样的景物怎能不勾起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学生在反复朗读后引起共鸣:体味到一位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无限惆怅和悲凉的心境,景物描写渲染了这种气氛。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把作品改写成了记叙文,结果评出了很多的佳作,这样的在朗读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朗读中,体验思维的创造美
朗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根据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交错地使用高低、强弱、缓急等语调,凭借着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再现和创造,从而提高对语言的审美感受能力,体验思维的创造美。
例如:在教学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便被这篇文章恢弘的气势、磅礴的内容、明快的节奏和激越的语言所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大声的朗读来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通过配合音乐、看画面朗读,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再以一个问题:“从《安塞腰鼓》中,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去感受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学生的思绪在朗读中随着作者的感情而奔腾、升华,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朗读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重视,也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能使学生体验到思维的创造美。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教学,例如:领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接龙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授之以渔”,从严训练,使学生真正学会朗读。
语文课堂应该重视朗读教学。放开手脚,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让给学生,多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和空间,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使学生们都能从文章中读出一个美的世界,让“美”的旋律在课堂中飞扬。
杜晓红,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