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从两篇传统的经典论文入手,对传统文化中的师道与学之精神作了现代的阐释。于《劝学》中思考当下教师与学生对学之精神,认为“学”不仅是学习的态度、方法、情感;更重要是人生品质与精神准则和生命的诉求。同时在《师说》中阐释了师之德性立场与现代意义,主张以德性、悟性、心灵三维来全面启发与唤醒,进而完成对教师价值与理想学生精神的现代建构。总之,“劝学”与“师说”对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主体上进行了“学”与“教”上做了一些现代的阐释。
关键词:劝学 师说 现代阐释
我很喜欢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对大学的赞扬(“世间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学更美。当防线崩瘫,价值崩溃,水坝倒塌,洪水为害,前途变得灰暗,古迹沦为泥淖时,只要有大学屹立在那里,它就屹立闪光;只要它存在,人那颗被引导去从事美满探索的自由心灵仍会给人类带来智慧。”)。或许正是这种认识使英国的剑桥与牛津,持续数百年而屹立在世界大学之巅吧。大学精神如此,其实中学的本真也该这样。一个民族的基础教育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健康发展。同时一个中学教师的精神则影响着中学的前景与希望,会成为中学生精神建构中的重要的资源与遗产。因此,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深感责任的重大。作为新老师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来认识这个问题,我结合半年来国学教育与自己的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三的第三单元是说理议论文,有四篇文章,其中两篇是《劝学》和《师说》,他们的作者分别是荀子与韩愈。这两篇文章我想大家可能都很熟悉,只要上过中学,他们就一定学过这两篇文章。我在备课过程中,就想,为什么教材修改了很多次,但这两篇文章依旧存在呢?作为古代议论文的代表作,它们不仅论证严密,层次清晰,说理的技巧也丰富多样,使本来干枯的议论文渗透出文采的飞扬与光芒。但我想可能也不仅仅在此吧。它们能够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风尘,经历时间的洗礼并照耀历史的隧道而散发着理性的光彩,该有更深刻的人文内涵。
《劝学》——终身学习之风的旗帜。
21世纪到来,随着信息社会扩展,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世界上许多国家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符合时代要求与现实需要的。当我们阅读这篇文章,你就会发现在公元前两百多年的时候,荀子就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来要求后学,难道这不是他闪耀古今的智慧吗?我们说在两千多年前的荀子,他不会有今天我们这样的知识更新的紧迫感,但是他能够穿越时代而发出“学不可以已”的呐喊与呼唤。从文字学看“已”在古代是“蛇”的造型,特指蛇冬隐春初,后来《律书》也云:“万物之已尽也。”《说文》又云:“四月阳气出,阴气藏,万物已现。”最后这个字引申为万物的成长与生成。而“学不可已”本意从此而出,特指学习不能停止,也不可以放弃。这相比较我们今天把读书看成是进入大学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不知道有多么的深刻,反而让处在21世纪的我们在思想观念与认识上感觉有个难以想象的异化。难道这不是智慧的结晶吗?对于老师,学习是不能放松与懈怠的,即使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人都把学习作为晋升的法宝,但惟独我们老师不能如此。因为学习不仅不能放弃,而要终身体验,更应该知道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习惯与品质。作为老师这种品质则是必须具备的,不然就会陷入不学无术或者单纯考试机械的泥淖中去。我们要把学习作为老师必备的重要素质与能力,同时更是老师所要拥有的风尚。虽然这篇文章可能更多的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珍惜学习,其实更是对老师说要有“学”的价值。孔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可以解蔽。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是说学的品质与内涵。又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这几句话分别从“学”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多角度去思考学的价值,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从现实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一种趋势性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判断。主观上利己,客观上利人。这就是学习的目的,既为己又为人。而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讲,孔子的学习观恰恰就是从动机上去端正你的学习态度。站在伦理道德乃至哲学角度来认识好学这一词语的。好学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情感;更重要的它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品质,一种精神提升的准则。所以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都依靠士大夫来治理国家,处理政事,而这些士大夫不管有如何的繁忙,但他们始终不离开自己的书房,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用生命来支撑我们这个文明国度,进而没有过早的陨落。有时候,我就想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应该没有一个不读过这篇文章的,也没有一个不被这篇文章所感染的,不然我们这个国家的文明与文化如何能过穿越历史的时空而不断地流传呢?学,在他们身上,不仅是升官晋职的手段,可能更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生命诉求与价值皈依。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自己,更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学之精神。
《师说》——道统与德性的宣言
该文作为古文运动的宣言之作,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复古的韵味,更深在于其内容的穿透性与永恒性。文章的开头,作者就立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宗旨,肯定师之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从历史的角度批判当时的社会耻于师的风尚。而文章的关键则是对老师功能与作用的界定,应该是自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对老师的阐释最早最系统与完整的篇章。几千年来,虽然从孔子起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是在理论上完整的阐述老师价值与意义的文章并不多见,而自韩愈此文出,影响了数千年。即使到了今天,他文章的意义仍然光彩夺目而照耀千古。“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老师必须要做的三件事情,或者是三大作用。虽然韩愈自己有特定的内涵,但是并不妨碍我们今天在此基础上的认识与阐释。在韩氏眼中,虽然“道”为道统;“业”为学业,儒家的经典。但是我们今天对道的理解必然多样化与具体化。结合时代语境,我们对于学生之道的理解为做人,培养学生的德性底色;学生之业则为能力,激发学生的悟性光芒;学生之惑则为学业的、心灵的疑难与困惑,开启学生的人性建构。对“道”理解,则要求老师必须要以一个独立人格与自由的思想来支配我们老师,从而来影响你的学生。对于“授业”在于启发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进而在理性的基础上善于从方法、思路上来思考问题,正如俗语所言:“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这和三维目标中的方法与过程的目的是相符合的,而且这也是智育教育的重要目的。而当下社会背景,老师的“解惑”,不仅是学业上的问题,更深层次的该是心灵上的问题,所以心理学“惑”之考量则可能是老师思考的落脚点。也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的潜在本质,并逐渐认识到自我知识,探索道德。”“是人灵魂的教育,心灵的教育而非理智的堆积和知识的堆集。”尤其是当下学生心灵成长与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的时候,老师更需要从深层次上应对此惑。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清楚有些东西是可教的、有些是不可教的,而不可教并非是不能,这就要教师对此有个清晰的认识。
因此,老师需“道”之德性立场,即以个性与人格的立场,以知识与良知来努力地影响他们,并尽可能地唤醒学生自己,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导向学生对事物之真、善、美的认识,也最大限度地调度学生,并加以实现人的内部灵性和可能性,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而健全的身心健康之人。故简言之,老师之道先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做人,如何去与人相处而不是学习的机器与品德失错的人。韩愈把“传道”放在老师作用中的第一位,也就在强调老师德性的价值与道统的意义。在信息的爆炸,家庭关系复杂,社会问题繁多的特殊时期,一些社会问题会不自觉地侵入到学校,使他们很容易被感染,教育也不仅仅是单个学校所面对,因此对老师则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个老师的德性,引导怎么做人往往会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关键与核心。所以我说它是一个宣言。
荀子、韩愈都是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是个思想家,同时也都是古代老师与教育家。不管是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士大夫,还是当下老师,我们对文章内涵的把握也一定经历千年的守候,岁月的洗礼,而这些历经岁月打磨被传承的精神要义不仅老师本身,学生也要理解透彻、与思考。正如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所言:“当防线崩瘫,价值崩溃,水坝倒塌,洪水为害,前途变得灰暗,古迹沦为泥淖时,……只要它存在,人那颗被引导去从事美满探索的自由心灵仍会给人类带来智慧。”其实学校的理念、教师的精神也正是引导、唤醒人自我。
张武进,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