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孔雀东南飞》一文“相见常日稀”、“久久莫相忘”中的“相”字的意义。告诉大家在解释古汉语词语时,不仅在这里讲得通,在那里也讲得通,要符合语言的社会性原则。
关键词:解释 义项 商榷
“相见常日稀”、“久久莫相忘”是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以下简称《孔》诗)中的两个诗句。对于句中“相”字的释义,有人认为是“互相”的意思,而《析人物心理,释“相”字意义》(以下简称《析》文)一文(《语文教学之友》2002年第8期)却对此表示怀疑,并通过诗中人物心理分析得出结论:“相见常日稀”中的“相”应释 作“你”,该句意为“常常几天都见不到你”;“久久莫相忘”中的“相”应释作“我”,该句意为“长久地不要忘记我”。
对“互相”说,笔者赞同《析》文作者的意见,但对其“你我”说,笔者却不敢苟同,特于此与该文作者商榷。
“相见常日稀”、“久久莫相忘”两句的“相见”、“相忘”中,“见”和“忘”是动词,“相”字置于动词前。若按《析》文的解释,这两句的句法特点当属人称代词前置,作动词的宾语,即宾语提前。然而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前置是有一定条件的,那就是在否定句中。例如“莫我肯顾”(《诗经·硕鼠》)句,该句中有否定词“莫”,该句为否定句,故人称代词宾语“我”置于动词“顾”前。又如“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句,该句中有否定词“不”,该句为否定句,故人称代词宾语“我”置于动词“恩”(对待)前。非否定句中,人称代词宾语是不能置于动词前的,例如《孔》诗中的“自君别我后”、“明日来迎汝”两句,是非否定句,前句中的“我”置于动词“别”之后,后句中的“汝”置于动词“迎”之后。“相见常日稀”是非否定句,人称代词宾语怎么会提前呢?是这个句子不合古汉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吗?可是,《孔》诗中,动词前有“相”字而非否定句的句子有很多,例如“还必相迎取”、“及时相遣归”、“蹑履相逢迎”等等。而且类似句式的诗句在相同时代和不同时代的诗人的诗中也不少见,例如“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出郭相扶将”(北朝民歌《木兰辞》)。难道这些诗句都违反了古汉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吗?非也!原来在古人那里,“相”字根本就没有“你”的意义。可见把“相”字释作“你”是不能成立的。“久久莫相忘”句是否定句,在该句中,“相”字释作“我”,作动词“忘”的宾语,似乎说得通,但在该诗的同是否定句中的“誓不相隔卿”中却讲不通了。因为动词“隔”后面带了宾语“卿”,如果再把“相”看作“隔”的宾语,那么“隔”的前后便各有了一个宾语。一个动词,怎能一前一后各带一个宾语呢?这显然是不合结构规律的。而又为何偏偏有这样的诗句呢?原来古人是不把“相”字作人称代词使用的。“相忘”和“相隔”结构相同,而把“相”释作“我”,在“相忘”中讲得通,而在“相隔”中却讲不通了。词的释义在这里讲得通,在那里却讲不通了,这样的释义显然说不过去,因此把“相”释作“我”同样不能成立。
解释古汉语字(词)义应以古汉语字典为依据,不能以意为之。古汉语字典中没有的义项,不能轻意外加。遍查各种古汉语字典,均不见“相”有“你”、“我”的义项,可见“你”、“我”之义是《析》文作者外加的。外加的意义,虽然在某个句子中讲得通,但解释字(词)义,不能只看它在某处讲得通,还要看它在别处是否讲得通。如果只在此处讲得通,在别处就讲不通了,这叫做随文生义。而随文生义是不符合语言的社会性原则的。所谓语言的社会性原则,即作家用一个词,用的必须是社会上通行的意义,为社会一般所接受,某词在某部书中具有某种意义,那么在别的书里也具有同样的意义。词义解释也必须符合这一原则。如果随文生义,那么这个“义”只是释词者的“义”,而非作家的“义”。如果随文生义,那么《孔》诗中“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中的“相”又可解释为“他(焦仲卿)”了。
笔者认为,这两个诗句中的“相”应解释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其一,古汉语字典中有此义项;其二,这样解释,不仅在这里讲得通,在那里也讲得通,这符合语言的社会性原则。
夏增田,湖南郴州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