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附近有一片梧桐林,深秋的季节,寒露过后,叶子红了,特别引人注目。我独自去欣赏了一番,为让学生描写景物找到了对象。接下来,我组织同学们去秋访梧桐林,进行写作实践活动。我没有透露出要让他们去观察,然后进行写作训练,因为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感知和思维。
一个暖和的秋日傍晚,我和我的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开始了活动。
我们边走边聊:“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能更具体点吗?”“深秋!”
“天气怎么样?”“晴朗无云”、“撒满阳光”、“秋高气爽”……学生们七嘴八舌。
“好吧,我们今天的活动是在梧桐林里游玩,分小组活动,我们可以看、摸、闻、想象,来尽情地感知享受秋天梧桐林的美景。”
“yeas!”同学们高兴地叫起来。
没有风,和暖如春,傍晚的太阳光斜射在梧桐林里,光斑陆离,刹是好看。
我和同学们一起活动。踏着片片落叶,尽情的享受着梧桐林的秋色。
我弯下腰拾起黄叶,观赏着,靠近鼻子闻闻,同学们也和我一样拾起树叶。“它像什么?有香味吗?”“很大的叶面,像是人的手掌。”“透出树叶特有的香气。”……
来到几棵大的梧桐树下,我让大家试着抱树干,两同学才能合抱。“啊,真的很粗哦!”
“向上看看!”“呀,树干直插云天!”“我透过树叶见到蓝天了!”
同学们摸摸树干,耳朵贴着树干,听听树在微风中的声响,感觉树枝的轻轻摇动,议论着。
“灰白色的树干”“树枝微微的晃动”“有轻微的嗦嗦声”。
忽然吹来了一阵风,树叶纷纷下落。“看看,树林里有变化了”。
“树枝摇动起来了。”“叶子像燕子一样飞了起来。”“叶子擦过我的鼻尖和肩膀。”“看,地上的叶子也飞了起来。”
风停了,我们小组坐在地上休息。透过树林,我们看到了收割后新翻的农田,种地的农民,还有在田埂上吃草的水牛。
踏着夕阳,我们结束了秋访梧桐林,欣赏深秋风光的活动。晚自习时间,我们分小组活动,让同学们交流“秋访梧桐林”见闻和感受。详细地说说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有什么感悟?等问题。
同学们欢呼雀跃,津津乐道,纷纷发言,场面热闹。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陈述。给足了学生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畅谈之后,我建议:把今天“秋访梧桐林”的活动记下来,作为我们活动的纪念,有问题吗?
“好的,没问题!”同学们跃跃欲试,不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吗?并没有皱眉抓耳的烦恼,也没有跺脚而难以抉择的痛苦,因为有可写的东西。时间不长,同学们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我又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读自己写的文章,进行评价,看看写得如何,哪里有问题,有什么问题,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之后,根据同学们提的问题再进行修改,最后定稿后,誊抄在作文本上。我批改后,贴出了“优秀作文”,也贴出了“修改作文”,让同学们自己去看,去体会。
现在,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感知生活,失去了作文的源泉。这篇初一学生的习作,600多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有取舍地写了出来,真实而生动,绝无虚构。
这次的作文活动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培养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消除了作文的为难情绪;二是培养了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的习惯;三是让学生认识了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避免了学生抄袭作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从生活入手,给学生提供写作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去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让他们学会观察,找准观察的角度,学会观察的方法,记录观察的结果,同时鼓励他们放开思维,大胆想象,在观察的基础上写作。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思考生活的习惯,从生活中学会作文,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姜永国,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