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很关键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很多问题。首先我们在思想上要重视阅读;要摆正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还应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阅读教学 探索 思考
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语文素质从何而来?古人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学习方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大量的阅读不能不说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识渊博”这“博”字也是来源于“广泛”地“接触”各种信息。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却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去广泛地阅读,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对此问题,我想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要重视阅读
“行千里路,破万卷书”是古人的观念,现代信息论也重视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选择性,广泛性是选择性的基础。阅读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大量积累语文信息的最简便最快捷的途径之一,一个人大约有80%的知识是靠阅读获得的。
阅读还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鉴赏能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审美观、人生观。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会给人以谈吐文雅,言行得体的感觉。同时,广泛的阅读 ,也有利于提高一个人判断是与非、美与丑的能力。而实实在在的好处是提高表达能力,读是说、写的基础。许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都是喜欢读书,读了大量的书的。阅读量太小,词汇贫乏,这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不会用恰当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的原因。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许多语文教师并不重视阅读,连一个20分钟的早读时间,都在讲“习题”,讲作业。学生连通读教材上的范文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说大量阅读课外书,这就是忽视阅读,只重“要考查的知识点”,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能否搞好,关键在是否重视。
二.要摆正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课内阅读指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在课程表规定的语文教学时数内,对语文教科书的阅读。利用此外的一切时间进行的阅读定为课外阅读,包括利用选修时间安排的阅读课(阅读课外书报)。
依据这样的关系,一般地讲课内阅读应精读为主,课外阅读应泛读为主。因为教科书是依据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而编制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不同知识侧面的范例,而且数量上有限制。相反,课外领域非常地广博,就学校教育而言,主要起辅助作用。
事实上,仅就课内而言,也应有精与泛的区分。近年来,教材编审权的下放,出现教材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及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相对学生个体而言,精读与泛读要作合理的安排。譬如,人教2002年版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只需学生领悟其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就足够了,精读的价值不大。而《这个世界的音乐》从“文”的角度看,应在删除之列,何况精读呢?相反《读<伊索寓言>》、《说“木叶”》、《拿来主义》,本人认为宜精而又精地读。由于教科书是作为范例的,受数量的限制,好的文章入选有限,课外很多精美的诗、散文、小说、戏剧选段等不能收集进来,而这些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增加学生知识积累的好材料。旧的教材体系值得精读的文章数量过少,课改后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一个很大的补充,也正是认识到了大量精读的重要。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一个重要补充。现行大纲规定的语文周课时为5节,即每天40分钟,如此有限的时间,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都是有限的,更不用说使学生知识“广博”。因而加强课外阅读尤其显得迫切。可是学校图书资源有限,图书室利用效率低,甚至是徒作摆设,学生借书随意性强,缺少指导性;而家长又大多不重视课外阅读,家庭很少有课外读物。针对这种情况,有的学校利用选修课时间,设立阅读课,教师根据学生年龄段特征,结合语文学科本身的阶段性特点,设定书目或篇目,把图书搬进教室,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这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因校制宜的好方法。这种方法,因受时间的限制,宜以泛读为主;同时,另选一些书目或篇目,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空余时间精读。
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阅读多依据自己的兴趣,这样未免随意性很大,久而久之,易形成“消遣性”阅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虽然作为中学生,他们的人生之路、职业方向尚不明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积累知识。因而,读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这就有赖于教师的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既照顾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又考虑到阅读目的,同时兼顾课内学习的需要,开列书目,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开列书目要突出重点,也要考虑学生知识面的广泛性。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法国莫洛亚说过:“名著之多,我们已经无暇一一问津,要相信前人的选择。一个人兴许看错,一代人也兴许看错,而整个人类不会看错。”对这些经过时间检验了的经典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重点读。试想一个中国学生不知道李白,不懂得《史记》,没见过《红楼梦》,不能不说是民族的悲哀。而作为一个现代有文化的学生,不知道莫泊桑、雨果、巴尔扎克……不也让我们这些“先生”们感到惭愧吗?当然,在推介这些书籍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引”和“导”二字,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长期熏染,注意培育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饥饿感,进而自觉地到课外去找书读。另外,知识也和进食一样,要注意“营养均衡”,什么知识都要知道一点,开列书目时,要适当穿插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书,订阅一些优秀的报纸、杂志,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书目的落实。开了书目,不去采取相应的措施落实,等于没有书目。这里有三个问题:1、书目中所列图书,学校应积极支持,购足数量。2、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时间(比如,安排阅读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作业量,减少频繁的考试次数,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3、教师要有相应的督促检查措施和激励措施。
其次,培养学生学会区分精读与泛读。前面详细地谈过这个问题,但那里主要地是针对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而言的。在撇开教师,学生自主阅读时,怎么办?其实,能区分什么该精读,什么该泛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引导他们养成这种能力。那么,怎样才算精读?怎样又是泛读呢?它既因各人的需要而定,但也有一般的规律性。譬如,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名段名句,要熟读、摘录,甚至背诵下来,有的要作批注,这就是精读;而有的则在于扩大自己的阅读信息量,可采用浏览、略读、跳读的方法,捕捉到有效信息即可,这就是泛读。
第三,读与写要结合起来。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当然还包括口头表达)。我们常说要多读多写,读得多了,必伴有写的冲动;写得多了,又会使读书如饥似渴。只读不写,阅读就会随兴所至,难以深入,停留于“消遣”。在阅读的过程中,头脑闪过一点感触,那怕只是片言只语,也要动笔写下来。有时一边读,一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写一写,会有不小的发现,不少的收获。这样以读促写,以写导读,养成习惯,就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古人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写,可谓“手到”。“手”到了,心、眼、口、耳,哪一样不会到呢?当然,要取得成效,还须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积年累月,自然会文思滚滚,落笔千言。
四.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历来重视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对作者原意的揣测;而忽视读者主体的看法、评价;重视语文知识的分析,而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任务型阅读,而忽视阅读气氛的形成。这些方法,直接导致学生创新精神的压抑和堙灭。
1、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自己爱读。阅读氛围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活动可以奏效的,需要创造多种条件、便利,安排一系列活动,并且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首先,要创造条件。前提是要有书。学校要按照大纲的要求,设法配齐必要的图书,并健全图书借阅制度,务必要把书“借出去”。做好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充分利用零花钱,购买一些有益的图书,订阅一些报刊、杂志。班级可设立图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书目上所列的图书,暂时“献”出来,供同学们相互借阅。但最关键的还是学校要把大纲所列必读书目的书购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然后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去阅读,做到充分利用。作为教师,一方面要重视课内阅读,另一方面要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
其次,要活跃气氛。这就必须开展活动,如组织有主题的读书活动,读后感展示,书评活动,阅读竞赛等等。活动要重视过程,形式要多样化,次数要多一些,才能使氛围增强。巴甫洛夫在论及条件反射时,指出“强化次数越多,条件反射越巩固;长期不予强化,条件反射会逐渐消退,已经接通的暂时联系会中断”(《认知心理》),读书氛围的形成,也是同样的道理。气氛形成了,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态度,自己去探求知识。英国17世纪教育家洛克就强调,教师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要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使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去求知(《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编)。因此,我们要设法让气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找书读。
2、手脑并用,培养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流派,强调教育以活动为中心,通过学生的亲身经验来获取知识(《现代教育论》)。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动起手来”呢?譬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前,可引导学生去制作一个贾府的设计模型,或画一个平面设计图。要做好这个模型,画好这个图,学生就得反复仔细地研究课文,才能做到准确无误,这既有益于课文的研读,而模型的设计,平面图的创作,则是向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的自然延伸。同是教这篇文章,还可以让学生去画张课文人物关系图,比单纯地学会这篇课文会得到更多的启发,带给学生更浓的兴趣。有同学画完人物关系图后,又把小说有关章节内容读了一遍,进一步理清认识了贾府内外的人物思想性格、身份及地位。这不正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效果吗?
3、学会发现问题,培养求异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阅读教学,以往多侧重于接受性学习,解决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多半是语文知识的分析,作者原意的“揣测”。而从学生主体出发,去发现问题,甚至标新立异,挑战权威,开展批评性阅读,培养求异思维却被忽视。这也是我们过分依赖“标准答案”、“统一思想”的结果。“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陶行知语),“学贵有疑”,都说明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新能力总是以发现能力为基础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十分珍惜学生富有个性的发现,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乐于发现的兴趣和敏于发现的能力。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呼吁:不要教儿童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否则,他将为别人的见解所左右。
发现问题与求异思维是紧密相连的,而求异思维的培养又与独立思考的习惯分不开。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首先,教师在阅读中要为学生设计“亲身经验”的情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发表独立的见解,从而养成其主体意识及行动。教师应经常启发学生:“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如果让你来写,你怎样表述?不妨试试看。”并激励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习惯”是反复行为的结果,经过教师长期有意识的训练,学生一旦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结合“经验”情境,去探求新的东西,并力图提出“前所未有的见解”。其次,在阅读教学的形式上,教师要多采用一些“讨论式”、“辩论会”或“演讲”等自由灵活的形式,以便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发言机会,否则学生的见解得不到发表,培养目标也就难以达成或成效不够显著。在这一点上,学校也要克服大班化的倾向,因为语文阅读本身就是很费时的,且主观性又较强,大班化直接导致发言机会率的大幅度降低,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当然也就不利于这种学会发现问题,培养求异思维的阅读方法的实施。
陈继国,教师,现居浙江桐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