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一直是人们关注和学习的对象。王熙凤作为贯穿《红楼梦》的中心式人物,一直被学者们拿来研究,除了研究其性格,更多的是关注其女性命运,作为一个女强人的悲剧命运。本文通过分析其命运悲剧及原因,希望能给我们这个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的女性一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王熙凤 命运 性格因素 社会制度
金陵十二钗正册上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是她整个命运的写照,也是丈夫贾琏对她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始则听从,续则使令,最后休妻。“末世”、“哀”这些象征着她悲剧命运的字词,让人们不得不惋惜她悲剧的一生。本文将从王熙凤的自身性格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来对王熙凤的命运做一下分析。
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在整个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凤姐理家和宝黛爱情是《红楼梦》的两条线索,贯穿整部小说的始终。她有心机,耍手腕,玩权术,精明练达,是整个贾府的“管家”。她得到贾母的赏识重用,也受到家族中同辈人的嫉恨,更受到下层奴仆的责骂。即使她走到哪里就能把笑声带到哪里;即使她被贾母认为是能干媳妇和最有“杀伐决断”的当家人;即使她能在瞬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最终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王熙凤持着贾母、王夫人的信赖,掌管家务,大权独揽,蒙上欺下,害人性命,且利用贾母作威作福欺压妯娌,鞭挞奴婢,克扣钱财。她是贾府的女“总理”,这种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使她与贾府的主仆上下、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发生广泛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甚至与宫廷宦官、衙门官吏、寺庙僧尼也有来往。这就使她处在各种矛盾冲突的漩涡中心,使她的才能得到充分表现,同时,她的性格也就从各个方面得到映照。
一.性格因素导致的特立独行
1、模糊的性别认知
王熙凤初次出场时,黛玉就想起小时听母亲说过,熙凤自幼是假充男儿教养的。凤姐儿受到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她模糊的性别认知。在掌管家政之后,她杀伐决断更胜一般男子。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张扬了其外向的性格,形成了传统性别价值观定义下男性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中国父权制文化要求男性外向、大胆、独立,学而优则仕;女性则应内向、温柔、顺从,以贤妻良母为己任。在这封建伦理制度中,女人只能按照三从四德的标准规范成长,那么像男儿一样教养出来的凤姐儿能否为男权社会所容?可以说,王熙凤作为女性却具有男性性格和性别价值观,这种与社会伦理价值相违背的人,当她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她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当她意识到这个男权社会,不会允许她的存在时,她会做什么样的反抗?
协理宁国府既使她的才能得到公认,又形成了可以让她恣意妄为的环境。然而男权社会可以容忍能干的王熙凤,却不能容忍玩弄权术的她。弄权铁槛寺是王熙凤将手伸向男人世界的开始,也成为她一步步走向悲剧命运的起点。此事后凤姐胆识愈壮,让她以为她可以控制一切,包括男人。在这种父权制社会,这种模糊的性别认知为她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隐患。
2、不输男人的好口才
王熙凤能言善辩,善于在最难讲话的场合,把最难讲的话讲活。按周瑞家的话是: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
林黛玉初进贾府一回描写了贾母众女眷们,其中王熙凤“先声夺人”的出场可谓是一番精彩的表演,八面玲珑,有声有色,令人惊叹。她说黛玉“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不仅赞赏了黛玉的美貌,同时又称赞了三春之貌。再看她那忽悲忽喜让人惊叹的表情变化,其实是跟着贾母的神色所变的。她的眼睛、嘴巴处处都在黛玉身上,但是心思却时时都为贾母一人。不但讨了黛玉的好儿,还恰当地奉承了贾母。从这场表演中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一位懂得如何使用语言技巧为自己服务的人。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一回中,鸳鸯袖了把剪刀,跪在贾母面前哭着抗婚时,贾母气糊涂了,先是迁怒于王夫人,而后经探春及时提醒,贾母忙给自己找台阶下,埋怨凤姐不提醒她。
凤姐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贾母听了,与众人都笑道:“这可奇了!倒要听听这不是。”凤姐儿道:“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这会子呢。”贾母笑道:“这样,我也不要了,你带了去罢!”凤姐儿道:“等着修了这辈子,来生托生男人,我再要罢。”贾母笑道:“你带了去,给琏儿放在屋里,看你那没脸的公公还要不要了!”凤姐儿道:“琏儿不配,就只配我和平儿这一对烧糊了的卷子和他混罢。”说的众人都笑起来了。
凤姐先说要“派老太太的不是”,转移贾母注意力,然后夸贾母“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一句话说得贾母心花怒放,一肚子气烟消云散。贾母便打趣说要把鸳鸯给贾琏,凤姐巧妙的用一句“琏儿不配”就把自己的危机给解除了。然后又把自己和平儿比做是“一对烧糊了的卷子”引得众人大笑,把这件事圆满解决。
在贾母面前她有着一双巧嘴,能逗得贾母喜笑颜开。但她也好骂人,这也是她个性中的一个明显特征。凤姐生日时,连续骂了小丫头、贾琏、鲍二媳妇、平儿。她大闹宁府时,直接骂了尤氏、贾蓉,间接把贾琏、尤二姐以及贾珍都骂了一遍。因为她有着贾府管家的身份,所以她要维护自己在贾府中的名誉和地位。凤姐骂人,只求自己痛快,并不顾及这样是否有失体统。凤姐的骂也是招致明枪暗箭的祸根。她的骂,四处树敌,即使讨好了上级,也难保她以后的命运无忧。不是不报,只是时候不到而已。
3、毒辣心肠
王熙凤赚尤二姐一事是王熙凤狠毒一面的详尽体现。贾琏偷娶尤二姐是瞒着王熙凤的,凤姐刚听到消息的时候,还满腹疑惑,问平儿“到底是怎么听说的”。她毫无思想准备,过于突变的事件,甚至使她怀疑消息的确凿可靠。一向精明的王熙凤居然被丈夫愚弄了。王熙凤最大的后顾之忧便是膝下无子。在纳妾被认为是合法的年代,凤姐若是不采取措施,身怀有孕的尤二姐就会使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王熙凤一方面用花言巧语,假意殷勤把尤二姐骗得团团转,让尤二姐信任自己,对自己言听计从,感激不尽,跟她回到了大观园。与此同时,她又使人挑唆张华告状,叫他要回原妻。再命旺儿“务将张华致死,剪草除根,保住自己的名声。”安排已定,便去大闹宁国府,把尤氏骂得狗血喷头,“揉成了面团儿”。接着借秋桐之刀杀死尤二姐。
在计害尤二姐的整个过程中,她不但随机应变,一个接着一个地施展阴谋诡计,而且能够因人而施,善于使用不同的手段对待不同的人物。对于尤二姐是甜言蜜语在前,残酷迫害于后;对尤氏和贾蓉,先是尽情哭闹,适当时候就敲一下竹杠;对于贾母和贾琏,则是伪装好人,以便骗取“贤良的名儿”,掩盖背地里的狠毒行径。凤姐这一系列恶行,由于她自己的筹划周密,能够通行无阻,每一步都按照她的设计实施,事情做得点滴不露。
这件事是她心狠手辣的极致表现。让人一时无法理解,但这却是她反抗男权社会的极端表现。她渴望平等的婚姻。她认为对她有非分之心的贾瑞是禽兽似的人。就连平儿也说王熙凤行得正走得正。同时,她坚决反对丈夫的婚外情,偷娶尤二姐更是侵犯了她作为妻子的尊严。当她意识到必须用自己的手段来为自己争取尊严时,她的所作所为,她的心狠手辣,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悲可叹。
二.社会制度的决定性作用
1、社会关系影响了她的命运走向
王熙凤处于贾府的权力中心,是贾府的管家少奶奶,必然置身于贾府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矛盾中。她处于种种纠葛,层层矛盾,冲突的漩涡中心,置身于行将爆发的火山之上,随时都会被吞噬、被卷没而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贾府的特别之处在于,权力中心集中在二房。王熙凤本来是长房媳妇,理应站在公婆夫君一边,但因为她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深得王夫人欢喜,同时贾府的最高权威贾母也更偏爱二房。即使是有着玲珑心机的王熙凤,她在各种矛盾中不可能完全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作为贾府中的年轻媳妇,婆媳关系也是王熙凤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说:如今连他正经婆婆都嫌他。可见作为公婆的贾赦和邢夫人,心里早就把这个儿媳妇恨得牙痒痒。邢夫人替贾赦向贾母要鸳鸯,被贾母训斥后,便迁怒于凤姐。她当着贾母的面替两个被凤姐惩治的婆子求情,不给凤姐面子,使凤姐“又羞又气”,竟憋得脸紫涨,并落下泪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作为贾府管家,王熙凤可以颐指气使,对别人作威作福,把生杀大权掌握在手中。这种靠着贾母和王夫人宠爱得来的管家地位也会因偶然因素会发生变化。平儿曾跟鸳鸯说过:“……大老爷的性子你是知道的。虽然你是老太太房里的人,此刻不能把你怎么样,将来难道你跟老太太一辈子不成?也要出去的。那时落了他的手,倒不好了。”所以贾母过世之后凤姐的命运走向可想而知。不管她多么能干,多么讨上级喜欢,作为媳妇和妻子,这一社会地位是不会改变的。作为一介女流,想要一手遮天,在这个男权社会,简直就是痴心妄想。人们可以承认女性的能干,却不允许女性掌握一切,毕竟在封建伦理社会,男人才是世界的中心,男人可以决定一切。这就是女人无法得到承认的社会价值观。
2、社会性质决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前文已经说过,凤姐因为是自幼假充男儿教养,不符合封建伦理所规定的女子三从四德,所以肯定不会为封建男权社会所容。她事事争强,把大权独揽于一身,自然也成为了众人的眼中钉。
作为贾琏的正妻,她依赖于贾琏,又独立于贾琏。因为王熙凤自幼是假充男儿教养的,她的家庭背景影响了她对于丈夫的态度。因为娘家的权势以及财产造成她一种蛮横的言行举止,使她很少顺从于丈夫。但从文本中可以看出,起码早期王熙凤对丈夫还是有关心体贴之情。“话说凤姐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夜里睡前,王熙凤还“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凤姐对丈夫的关心写在明处,而贾琏的荒淫更是路人皆知。家中的凤姐平儿一妻一妾都满足不了他的淫欲,在外面又是多姑娘、鲍二媳妇的。甚至在女儿巧姐出天花进行斋戒期间,贾琏也不断召见男宠女色。这样的丈夫已经让要强的王熙凤对丈夫再无一点希望。对于王熙凤来说,其受害的原因在于庇护丈夫不忠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名义上的一夫一妻制掩盖下的事实上流行的一夫多妻制和在性伦理上的男女双重标准的性别歧视观念。
因为贾琏的这种无耻行径,王熙凤不得不采用一些极端手段来应对。之前她将贾琏与鲍二家的事情告诉贾母的时候,贾母不以为然。贾母笑道:“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说的众人都笑了。不光是贾母觉得没什么,连众人都不当这个一回事。面对这样的社会氛围,连一向疼爱自己的贾母都不为自己撑腰,王熙凤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她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合理的争斗和无情的倾轧。”
封建继承规定有女生外相说,自嫡出而庶出而族人,自长男而幼男而族中任何男性,只要合族中还有一个男的,地位和财产的继承就轮不到亲生女儿。王熙凤膝下无子,那么她一生费尽心思聚敛的财产岂不是一分都不属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凤姐当然要除掉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尤二姐。不仅仅是为了财产,更是为了尊严。只是任凭王熙凤如何能干,以女人的身份对抗一夫多妻制仍然是以卵击石。这不仅仅是尤二姐的悲剧,更深地是王熙凤成为了这种封建伦理社会的牺牲品。
王熙凤是受族权和夫权压迫的妇女的代表。她不识字,但聪明贞洁,心高气傲。面对着封建男权,王熙凤表现出了不满以及抗争,但终究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在封建男权这个大环境下,她内心的性格因素又在她的生命中形成了不少暗伤,使得凤姐的形象更具有悲剧性。她的悲剧就在于在中国这个父权制社会,无论女性的性格和自我是怎样,社会所定义的女人都是她们必须接受的生存方式,这不是一个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就能争取到权力、金钱和婚姻的社会。反抗只会导致人生的悲剧。她的悲剧,不仅仅是自身性格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也许她不在这个“末世”,也就不会让读者“哀”了。
参考书目:
1.曹雪芹,无名氏.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杜贵晨,常金莲.红楼人物百家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
4.李勇.粉面含春威不露 哭向金陵事更哀-浅谈王熙凤的美、才及命运悲剧[J]沙洋师范专科学报,1999(1)
5.完颜平一.试论悲剧英雄王熙凤的悲剧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1999(6)
6.陈松柏.末世不容女强人:王熙凤悲剧的典型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2010(9)
吴瑾,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2009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