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为语文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把我们优秀作品中各种美阐释出来,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又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呢?
首先,作者的人生经历,是对学生人格教育的最佳素材。
每位作家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耐读的书,优秀的作家不仅以自己的文章来感染读者,而且以自身的经历给读者以极大的启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从不忽视作者经历的介绍,它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一条良好途径。
如在讲屈原的《离骚》时,我就告诉学生:屈原在同腐朽贵族势力斗争的过程中,曾两次被放逐,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当听到郢都陷落的消息,毅然怀石投江,以身殉国,这是对祖国怎样深厚的一种爱。在讲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时,我就告诉学生,战争使陆游的生活颠沛流离,可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战事,是他伟大爱国情怀的体现。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用爱国主义作家不平凡的一生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讲欧阳修的作品时,我告诉学生,欧阳修当年曾是个买不起笔和纸,只能用苇杆写字的苦孩子,后来却成了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连苏轼父子都是他的学生。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自己优越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家境较贫寒的学生也不要自怨自卑,而是要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完成学业,将来一样可以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课文中出现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家,诗人,科学家,爱国主义者的伟大形象,他们身上体现的优秀传统美德,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熏陶着学生们的思想。如文学家诗人司马迁、杜甫、鲁迅、茅盾……他们的经历故事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其作品的热情,又能对学生思想上进行教育,使学生热爱这些优秀的人物,课外主动找与他们有关的书籍来读。
其次,文中的人物形象,是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最好诠释。
语文课本中人物,情文并茂,引人入胜。教育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美去教育学生,去净化他们的心灵。
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比如《我与地坛》,文章贯穿着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交织着对往事的回忆,对自己行为的悔恨和自责,对母亲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从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爱和深深的眷恋。这一点就可以引申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关爱的感人细节,我们能够体会理解父母的关爱吗?今后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也流露着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感人至深。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还有很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既勤劳淳朴通情达理,又勇敢机智开朗向上。《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虽然她爱慕虚荣,但当她面对自己犯的错误时,表现出的却是诚实善良、坚韧忍耐、吃苦耐劳,她性格的这一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三.教师的情感体验,是对学生热爱教育的最美情怀。
一些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是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调动学生体会的,从而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比如有的老师在上《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由于忽略了情感教育,自己也无动于衷,课堂气氛平淡,体现不出诗歌所抒发情感,学生怎么会深刻地感悟到大堰河作为母亲的善良和伟大,以及作者对大堰河深深的爱和怀念呢?就更难去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然作者写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这些,但要让学生在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的同时学会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教师应将赞美、讴歌的情感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带着感恩的情感诵读,饱含深情的“回音”,无不牵动学生情感,引起学生共鸣。也可以在课堂放诵读得很好的录音磁带,极富感染力的朗读,能拨动学生们的心弦。有的学生甚至听着听着流出了热泪。这种气氛既有利于学生体会诗的美学价值,又可以让教师抓住机会进行德育教育。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一定是立杆见影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只要不忽视这一教育,定会收效很大。
周园园,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