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5期 ID: 139819

[ 李雪飞 文选 ]   

对语文综合性活动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 李雪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活动有利于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指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倡“跨领域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所以语文综合活动也变得更加开放而丰富多彩。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认识的差异、理解的不同,致使语文综合性学习陷入一个误区,教师过分注重所谓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而把语文学科中最本质的东西——语文味弃置一旁,过分强化活动性,弱化了语文性,把综合活动课上成了科学课、表演课、艺术课。语文综合性活动课到底是姓“语”还是姓“综”?我们也经历了从“山重水复”的茫然,到“柳暗花明”豁然,再到“长风破浪”的欣然。在慢慢地积淀过程中,我们的心中渐渐有了明确的答案:在语文综合性活动课中,“语文实践”是途径,“语文学习”是核心。为此,我们着重要从三个方面组织开好语文综合性活动课。
   一.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感受语文的氛围
   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种书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广告、店名招牌等都包含着不同的语文元素。我们可以以此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和语文事件,关注本土文化,在厚重的本土文化中汲取语文的营养。
   在教学了八、年级的文言文单元内容后,我从初中学生知识积累出发,选择了既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综合实践题材——《中华文化习俗:对联》。要求学生从各个渠道去寻找对联的踪影,并按咏物、言志、绘景、评事、寓理、做人等进行分类;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品味中华诗歌优秀文化中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语言材料的积累;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这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对联文化。
   又如在七年级(上)《漫游语文世界》这一课时,我就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调查商业街上运用语文的情况。如:商店招牌、商品广告、标语、对联等。引导学生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属于同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然后再到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其中有一个小组展示的是店铺名:
   “红玫瑰”。这是一个服装店的名字。红玫瑰是百花中最鲜艳的,给人以亮丽的感觉。店主夸自己的服装,新潮、靓丽,就像红玫瑰一样。
   “快活林”。这是一个饭店名。“快活林”原是“金眼彪”施恩开的一家酒店,店主取这个名字大概是想告诉食客们来这里吃饭味道佳、环境优,是一件快乐惬意的事吧。
   这样通过自己的观察,本来是商业氛围很浓的店名,用很有文学的语言阐释得文雅而别致。一种留意语文的习惯就这样渐渐养成了,学生就能感受到生活处处都有语文。《颜氏家训》中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这句话道出了生活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而担负着传承人类文化这一重要任务的语文教学,亦然如此。我们知道,文化的传承绝不仅仅靠耳提面受,还靠一种浸染,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所以,在我们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课营造一种语文的氛围,这是完成语文传承文化使命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上得到语文的学习
   我们认为“综合性学习”强调了书本学习与生活实际,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拓宽了语用的范围。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围绕语文学习展开活动,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和语言的综合运用上下功夫。紧紧围绕“语文学习”这个核心,强化语言训练和文字表达,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语文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在八年级(下)《背起行囊走四方》中,学生在介绍厦门风景的时候,教师就要求学生给厦门鼓浪屿的景色配上文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写景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其中有一张风景图学生是用文字这样配的:鼓浪屿到处都弥漫着午后红茶的甜腻,走在街头会看到满目的花枝爬上墙头,惹出一抹红。
   另一个环节要求学生来为自己家乡的美味佳肴命名,学生原来只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菜名常由原料名称、刀法与烹制方法来命名,这样显得缺乏语文味,太像科学课。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还可用写意笔调进行菜名的命名。如借助谐音、人名地名、典故、成语、诗歌等。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菜,就是借助典故命名的。在背景音乐中出示一份“龙凤呈祥”的婚庆菜单名,高吟一首“百年好合情深深,龙凤呈祥鸾飞舞,满堂金玉庆佳期,齐家合欢万事兴。”随后又充满激情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因为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汉字,给菜谱带来了诗的灵性,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典故和诗词。
   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忘积累语言这个根本,就一定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语文新课标》中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仅要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而且要加强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就应该把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
   如在上八年级(上)的《道不尽的母爱》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图片中寻找母爱;第二个环节从文字中寻找母爱;第三个环节从新闻中寻找母爱;第四个环节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母爱。这四个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在铺垫中慢慢得到熏陶,并且在每两个环节之间我都用抒情的语言来过渡。
   第一个环节: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有爱护你关心你的母亲。你能回忆你的妈妈对你的关心吗?有的学生说:“我妈妈每天早上给我做早餐。”有的学生说:“我妈妈在深夜给我掖被子。”有的学生说:“我的妈妈给我辅导功课。”
   第二个环节:同学们,生活中妈妈无微不至地照管着你,那是你的幸福,也是妈妈的快乐。“母爱是女人心中最简单、自然、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当你危难的时候,会为你付出的还是你的母亲。我们来看一位母亲。看新闻视频《暴走妈妈,捐肝救子》。要求:用笔来记录新闻的内容。问:看了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感受?
   第三个环节:是呀,有人说:“女人是脆弱的,但母亲是最坚强的。”每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献出一切,甚至是生命。要求读一则地震时的新闻。请一个学生来朗读这则新闻。要求:一边听一边圈划出让你感动的细节。听完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场面很是感动。
   第四个环节: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们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每个母亲都会为自己的孩子做出一切的,这就是伟大的母爱,这就是母性的光辉,作为她的孩子,你能用笔来描述你和妈妈最感动的一个细节吗?一边听着音乐《天堂之约》一边写,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奋笔疾书,气氛很是温馨。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起手来。
   最后一个环节,我又用抒情的语言来总结:同学们,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让我们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吧,有时也来顺一顺母亲的意愿!
   课堂在舒缓的音乐声中结束,许多孩子都不愿离开教室,久久地沉浸在课堂中。在这节课上,我用浓浓的母爱氛围轻轻地触动孩子心中最柔软的心灵,勾起孩子对自己生活的联想,使学生的情感喷发而出,心灵受到荡涤。
   又如八年级(上)的《说不尽的桥》,我让学生去寻找与桥有关诗句。学生找了许多有关于桥的诗句:
   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桥头。《相和歌辞·相逢行》崔颢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相和歌辞·常林欢》温庭筠
   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舞曲歌辞·屈柘词》温庭筠
   夜夜愁君辽海外,年年弃妾渭桥西。《杂曲歌辞·妾薄命》刘元淑
   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杂曲歌辞·壮士行》刘禹锡
   我就顺势点拨:“每首诗中都提到了一座古桥、一处景致、一个动人的故事。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不变的是那些桥的风姿,向我们真情诉说。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向我们诉说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向我们诉说无限的惆怅;北京故宫金水河上的玉带桥向我们诉说昔日的威严——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别有一番韵味。”这样,老师创设的情感深深地打动学生,达到课堂上的情感熏陶。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情感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的流泪,让情感自然地流露。”这就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独特任务,所以在综合活动中时刻注重点燃语文的生命,挖掘情感点,这样有情味的语文综合活动课,就一定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春暖花开,面朝大海”。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学习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如何滋润它,让它茁壮成长,是值得广大语文老师研讨探究的新课题。我们认为要使这朵奇葩在语文园地结出硕果,必须用语文活水浇灌。
  
   李雪飞,教师,现居浙江象山。

对语文综合性活动有效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