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课堂教学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语文教师就要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去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去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了个人的情感体验。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呢?在日常教学中,我进行以下几点尝试。
一.恰当语言激其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的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就应该积累丰富的语言,善于引经据典。富于文采的语言,能为讲授润色生辉,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如《乡愁》表达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浓厚情怀,在教学中,我就采用深沉而舒缓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去感受一位老者站在高山瞭望家乡的心情。在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我就采用深厚而强烈的语气,把学生带进了文本,走近了作者,也走进了那苦难的年代,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要巧妙地衔接。如在一堂《道不尽的母爱》的综合活动课上的各个环节中我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衔接,课前导入“同学们,生活中妈妈无微不至地照管着你,那是你的幸福,也是妈妈的快乐。”看完新闻视频《暴走妈妈,捐肝救子》后,我又适时地进行引导说:“是呀,有人说:‘女人是脆弱的,但母亲是最坚强的。’每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献出一切,甚至是生命。”实践证明,教师妙语连珠,使教学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就能让学生顿生钦慕之心。就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机能,从而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音乐渲染诱其情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欣赏节奏欢快的音乐能让人心情愉悦;聆听优雅舒缓的音乐能使人心情舒畅,而听曲调低沉的音乐能让人忧郁伤感。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就很容易在情感上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上《斑羚飞度》时,我选择了钢琴音乐,音乐响起就声声叩击着学生敏捷的心灵,那震颤的和声旋律,仿佛是为生命奏起的伟大诗行。学生就被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情感闸门就被打开了。在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我选择了一首古曲,那古朴的语言,配上古色古香的古琴和古筝的音乐,一个个文字就像一幅幅渐渐打开的画卷,清晰地投射在学生的心海,学生不觉吟哦起来,心神为之所动。在上《春酒》这堂课时,我选择了一首《乡思》的轻音乐,让缓缓的轻音乐流淌在教室里,把学生带进那轻柔而又缠绵的乡愁中,诱发了学生对乡愁的体验。实践证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字,就可用音乐来传达,使语言与音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学生共同感悟文章的精妙,从而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品味朗读悟其神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这就需要师生动情地朗读,唯有这样,才能带着学生敞开心扉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共鸣。
在上县德育渗透课《犟龟》一文,我没有过多地讲述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去反复品味朗读小乌龟的三句话:
A、“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B、“很遗憾,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C、“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只问这三句话的语气一样吗?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揣摩理解小乌龟的倔强,体会作者的心声。
在上《紫藤萝瀑布》时,我就用读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反复去品读其中优美的词句,去体会紫藤花盛开时的热闹和茂盛。学生也在不断地品读中感受到作者的精神世界,学生的情感也随着升华。同样实践证明: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环环相扣,不断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悟出其中的神韵。
当然,作为老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创设一个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这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先决条件。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我们教师只要“捧着一颗真心”,定能收获一片森林。用我们的真诚去浇灌孩子稚嫩的心田;用我们的智慧去润泽孩子五彩的花蕾。让我们荡起语文之桨,泛起孩子的情感涟漪吧!
李雪飞,教师,现居浙江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