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956

[ 张大云 文选 ]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 张大云

  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对当今的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回顾过去的教育,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虽然存在,然而,由于我们处在非对话时代,对话仅仅成了一种教学的艺术,而未成为教学的精神。当我们致力于全面生成和个性发展的和谐共进时,重温孔子的教育方式,不能不感佩我们民族的先贤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孔子从不以教师爷自居,他不认为学生就一定不如先生,因此,平易近人。他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因在师长面前而拘束,主张师生可以相互切磋,学生可以对先生的言行表示怀疑。如子路曾不止一次对孔子的见解表示不满,而孔子仍然喜欢子路,因为子路胸襟开阔,耿直乐观。对待学生高于自己的见解,孔子从来不采取专断压制的态度,从来不以势压人,而是马上给以肯定。《论语》记载孔子想去拜会漂亮而名声不好的卫灵公夫人南子时,被子路误解,竟急得对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种师生关系,在贵贱有序、师道尊严的时代,难能可贵。
  孔子与学生接触很多,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孔子甚至认为师生关系还可以转换。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主张“不耻下问”。可以看出孔子崇尚真理和知识,以人为师,尊重能者的态度。这种朋友式的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相长”的思想,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借鉴。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学生要相信教师和同学能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和沟通。在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共同建设的对话氛围中达到共同丰富和提高。
  孔子主张“个性第一”。他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个性的差异,极为关注。一是对学生性情差异的关注。如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能以一个字准确评判学生的性情。二是对学生才能的关注。孔子对每个学生的潜力了如指掌。他曾概括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三是对个人志趣的关注。孔子是强调兴趣与努力并重以志趣规范兴趣的教育家,常常启发鼓励学生各言其志,而略加指导,并且向学生坦言己志,以互相砥砺。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让他们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却不一样。如子路和冉有先后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给以完全相反的回答,公西华对此感到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胆小,好退缩,所以我要他遇事要抓紧时间去做,不要犹豫;子路胆子大,办事急躁冒尖,所以我要他遇事先退一步,先与父兄商量再做。”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孔子还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做人。如子路轻浮,孔子就告诫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夏目标不明就嘱咐他:“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认为,教师应对学生充满炽热的感情,才能促使自己不倦地教育学生。“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由于孔子对学生无限的热爱,所以他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孔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他教育学生的是《诗》《礼》,教育自己儿子的也是《诗》《礼》。孔子以爱子之心爱学生。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深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因此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受过孔子教诲的人不计其数。有鲁国当政的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和子张;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富豪子贡,也有蓬户瓮牖、捉襟见肘的原思以及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有卫人子夏,陈人子张,吴人子游。成分虽复杂,但他一视同仁。甚至对那些犯过严重过失的人,只要诚心求教,他都热心教诲。
  孔子把自己的真情全部投向了教学工作,视弟子如己出。“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并无限感叹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颜回死,孔子悲痛欲绝,连呼:“天丧予!天丧予!”足见孔子对其弟子的深切情愫,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不是一味地溺爱学生,而是把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子曰:“爱之,能勿劳乎?能勿诲乎?”即是明证。正是由于孔子对学生深沉真挚的爱,所以学生对孔子也是倍感亲切,倍加尊敬。
  孔子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使他们师生之间建立了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深厚感情。孔子周游列国,历经艰险,众多弟子鞍前马后始终相随,相濡以沫,生死与共。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方法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学习孔子,借鉴孔子,对建立新型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大云,教师,现居河南罗山。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