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896

  

对比的妙用

◇ 周 哲

  俗话说得好:“不见高山,不知平地。”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作文时,将人物、事件、场景的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等放在一起,对照着写,可以鲜明、突出地揭示写作对象、内容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本质,表现作者的倾向性,从而更生动、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因此,在写作中,对比是一种最常用、最具表现力、最易掌握的基本写作手法。
  在众多的作家中,鲁迅无疑是把对比运用得最普遍、最娴熟、最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对比手法遍及他的小说、散文、杂文和诗,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也一点都不过分。初中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故乡》《孔乙己》《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雪》,都是巧用对比的范例。
  一.运用对比写人,凸显人物性格
  运用对比写人,可以横比,可以纵比。横比,就是将不同的人物、同一人物的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或是将多个人物的同一方面进行对比。比如孔乙己受成人的嘲笑与受孩子的欢迎的对比,就是属于横比,在对比中表现孔乙己性格的复杂,使其形象更为丰满。纵比,就是将同一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的事情加以对比。如阿长对“我”絮絮叨叨、看得死、借长毛传说吓唬“我”、谋害隐鼠与买《山海经》对比,表现阿长本性的善良、仁慈,表达“我”对她的感激。通过对比,全面地展示了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位普通劳动者的生动形象,真切感人。
  二.运用对比叙事,呈现事物内蕴,反映事物本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名句,在事实的对比中,形象地再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贫苦者的悲惨景象,生动地反映了贫富的悬殊与对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不顾劳动人民死活的反动本质。在一篇文章中,运用对比叙事,可以是一件事的前后对比,也可以是多件事的正反对比。比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生活艰辛的麦琪特别珍爱她那头漂亮的金发,金发是她的骄傲和自豪,但为了在圣诞节送给丈夫礼物(表链),她毅然剪掉了她珍若生命的金发换取表链。在前后对比中,深刻地揭示了麦琪天使般美好的心灵。多件事的对比,所叙之事总是成对出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从多方面用多件事进行对比。长妈妈讲述百草园美女蛇的故事与三味书屋老师不耐烦问“怪哉”这虫的事、百草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与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乏味、百草园空间的开阔与三味书屋的逼仄压抑,构成全方位的对比,含蓄地反映封建私塾教育对儿童心灵的禁锢和对儿童精神的戕害。
  三.运用对比描绘场景,抒发情怀,营造情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尤其是以以情感人为审美目的的文学作品,更看重情感的表现。情因景生,景为情设,情景交融,就成了叙事文学的基本追求。运用对比描写场景,描绘景物,造成情境的反差,更能收到以少胜多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边描写圣诞夜富人家山珍海味、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喜庆,一边描绘卖火柴的小女孩靠在墙角根又冻又饿、饥寒交迫的孤苦、冷清、凄凉,在强烈的反差中,更加剧了悲剧的意味。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将南国的雪与北国的雪对比着写,既展现南国雪的轻柔绚丽、诗情画意,又凸显北国雪的刚健、强悍、无畏的斗争精神。二者既相互对立,又有机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运用对比议论,有力地证明论点
  议论文中有一种常用的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或称正反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摆事实、讲道理,在对比中证明观点。对比,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道理。如《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作者将白求恩对同志、对工作与不少人对同志、对工作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很好地证明了观点,极有说服力。运用对比论证,对比强烈,生动具体,比单纯地正面议论有更强的说服力。这种方法常常用在对某种思想、行为的比较分析,或对某一事件的说理斗争中。
  五.运用对比说明,突出事物的特征及事理
  运用对比说明,在说明文中,有利于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更好的解说事理。布封的《马》将驯养的马与野马对比介绍,既充分地解说了马的特征,给予我们马的知识,又给我们思想上以启迪。但要注意的是,作为一种写作方法的对比,在说明文中,主要是针对篇章的谋篇布局而言,侧重于整体。而作为具体说明方法的作比较,并不完全是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它往往侧重于局部。
  对比的方法,运用极为广泛。全文可以用,局部也可以用。无论是叙事、写人、绘景、状物,还是议论、说明,对比都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写作方法,或作用于篇章,或服务于局部,都能在对比中使主旨鲜明、显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深受写作者的喜爱。
  运用对比,要注意对比双方必须具有可比性,抓住对比双方的矛盾、对立的关系,准确把握对比点。对比的目的,是为了凸显事物的本质。因此,只有巧用对比,使对比的双方在对比后相得益彰,更加鲜明,才能取得理想的艺术功效。
  
  周哲,教师,现居湖北建始。

对比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