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就是学生主体通过语言和思维的锤炼,学会阅读和表达。而连接阅读和表达的桥梁,便是思考。因此,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其语文学习思维能力,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语文能力的培养始终离不开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而学生语文学习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无一不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规范办学这种大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被推上了重要日程,然而在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忽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其思维的深度挖掘不够,思维的广度拓展不到位的现象。这是有悖于新课标精神的。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之一是思考、领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思维,是以人已经拥有的知识作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的概括性、间接性的反映。它在人的智力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并给各种智力活动以深刻的影响。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在推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部分老师只知道一味地硬套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为了环节而忙,学生展示得很热闹。可是热闹过后,学生一头雾水,什么收获也没有,忽略了思维深度的挖掘和广度的拓展。那么,在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
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由交流,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尝试着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自由交流中,获取思维的深度体验。比如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的教学中,结合史铁生对死的思考:“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谈出自己的感悟,学生在交流中谈到:
从史铁生的经历中,我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命运的无常,从而思考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问题:当我离开这个世界之时,我能够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又能带走点什么呢?在深感个体生命渺小的同时,也深感到生命的伟大!人类以爱而相互依存,人类因为思考而彰显生命的尊严。
多么精辟深刻的感悟!如果不是情感、思想的碰撞,何以有如此见地!在这里,学生思维的深度得到充分的挖掘,学生从学习中感受生命的真谛,领略到真切的幸福感。
二.立足文本,适度引导,用心、用情、用思想去寻找生活感悟点
在文学名著教学过程中,这些文字文学色彩较浓,并且语言凝练,老师可以让学生从探究问题为切入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语句的深刻内涵,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独特感悟,更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激发个性思考,拓展思维的广度。比如在《红楼梦》的选修教学中,针对曹雪芹笔下众多的女孩子,设计问题:《红楼梦》中的女孩子,你最喜欢哪一个?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爱情观,而这些都是学生用心、用情,并通过深入思考得出的结果。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学以致用,真正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拓展阅读材料,对名家精品进行研读,形成语文认知大厦的支持撑点,推动阅读深化,提高解读能力;通过语文表达方式指导,扩大表达视野,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张春旺,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