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中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容易被忽视却又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不是学会如何说,而是要学会倾听,学会共情倾听。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是对社交和尊重的需求。
社交的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与爱护,希望有所归属,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尊重的需要,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注意或赏识。希望别人按照其实际形象来接受自己,在赢得人们尊重的同时,也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
日常交往中,满足人们社交和尊重需求的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是倾听。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与人交往的时候,首先要认真地听、“深深地听”,听出“深埋在他表面语言下面的心的呼唤”。专心倾听别人讲话的态度,是我们所能给予别人的最大赞美。
那么,如何才能听出“深埋在表面语言下面的心的呼唤”呢?倾听不是不关痛痒的置身事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更不是傲慢冷漠的粗暴打断。真正的倾听应是共情倾听——共情,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并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的境遇,将心比心地感受对方的心理,感同身受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感受、理解与尊重。
共情一般被认为是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首要因素。共情倾听会令倾诉者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心理上有一种如释重负般的解脱;倾听者的共鸣也会让他因终于被人理解而感到欣慰,感到自己被接纳、被尊重,消除孤独感,从而产生一种愉快与满足,有助于进一步深刻地相互理解和沟通。
但现实中共情能力的培养却遭遇到巨大的阻碍——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使得不少中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学校教育中情感培养的严重缺失让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对他人的需要、感受甚至存在都缺乏敏感。
所以,要培养共情倾听的能力,首先要不断丰富情感体验,学会关注他人。利用课本中抒情意味浓的篇目,引导学生涵咏、揣摩其境况与心理,理解,体味其思想与情感,注意时代的变化、经历的不同、家庭的差异对人的性格和爱好的影响,进而学会理解和体谅他人。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努力使学生走出以我为中心的小圈子,自觉成为集体中的一份子。时常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号召学生救助困难者,关心贫弱。
其次,要学会观察与体会。美国心理学家逊伯特·莫拉宾发现,一个信息的传达是由7%的语言和38%的语调以及55%体态语组成的。英国学者莫里思也说,人类从里到外还是“动物性生物”——一种以动作、手势、行动来表达和沟通的灵长类动物。因此,从对方身体的动作,特别是面部表情来了解其思想情感,是学会共情倾听的重要方面。只有注意观察,反复体会,才能透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读出“表面语言下面的心的呼唤”。
再者,还要善于进行情感的表达与沟通。弃绝“祖师爷”与“裁判官”的心理羁绊,让倾听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以平和宽广的态度、同理共情的心境,去聆听“表面语言下面的心的呼唤”,发出与倾诉者心灵的和谐共鸣:表情自然,身体微微前倾,平视对方的眼睛,时常点头回应——用乐于接受的姿态欢迎对方;不因细枝末节的问题而突然插话,也不因想转变话题而随意打断别人谈话——用专心倾听的态度肯定对方;或就要点问题适时发表意见感想;或就内容的遗漏、疑问之处择机询问——用“乒乓效应”响应对方;投其所好,避其所忌,敏锐捕捉对方心之所系、情之所牵的主要内容,及时抓住关键词加以挽结,或提出问题或发表感想——用兴趣和关心激励对方;从对方的体态语中、面部表情上,从倾诉者的潜台词里读懂他真正的想法和感觉——用敏锐观察与善解人意消除沟通的障碍。
与此同时,还要保持清醒的理智——敏感而不脆弱,不能被对方的情感牵着鼻子走。否则,与倾诉者一起淹没在情感的海洋里,就不能很好地观察与理解对方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也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的表达与沟通了。这就好比潜水员潜入海底,感受着水流的方向却不被冲走一样。
共情倾听能让我们听出“深埋在表面语言下面的心的呼唤”,有效把握倾诉者情感的脉搏,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尊重与悦纳,为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口语交际营造良好的开端。
总之,学会倾听是培养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第一步,而要想真正做到善于倾听,就必须从培养共情能力做起。
仲济民,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