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1871

[ 石教利 文选 ]   

语文教学应该删繁就简

◇ 石教利

  生活中我们总喜欢把问题简单化,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古人云:大道至简。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我们应删繁就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简约之美。艺术的极致是简单,语文教学要给孩子波纹一样、丝绢一般的美感,就需要在“寻寻觅觅”之后“简简单单”的教。
  一.简简单单地预设
  首先,课堂理念的预设应该简单。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去繁就简,抓住文本、课堂的最关键处做文章。如在解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我以“读”字当头,读读议议,议议读读。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
  第二,简单鲜明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有一定的教学主线。在教学时,要抓住主线,松弛有度。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三峡》一课时,着重抓住“山”、“水”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来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不累。
  二.实实在在地读书
  让学生读书时,先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读,怎样读?不妨问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因为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接触、感受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中的欣赏与评价,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才能拓展思维空间,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乐。
  其次,读应该讲究方法。有位教师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文中哪些语句能表现他巨人的品格?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巨人”:对音乐的执着,抗争厄运的刚毅顽强。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语句。这个环节要读、品、悟相结合。学生找出了表现他巨人般坚强性格的语句后,要引导学生品味重要词语,由外入内,深入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悟他的顽强精神;重点段落和语句,还要求学生有情感地朗读。具体从侧面描写——女佣介绍,由远及近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品味解读。(1)侧面描写——女佣介绍:“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一点忙”——独立。(2)外貌描写: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可看出其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分析这段时,笔者采用换词辨析法和想象感悟法。例如:我把“蓬勃”换成“蓬乱”让学生比较品析;分析“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一句,让学生想象并感悟贝多芬眼睛里蕴涵的复杂、不可捉摸的东西和他内心强烈的炽热。(3)语言描写:着重引导学生品读三句话:①“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②“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③“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演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三.快快乐乐地写话
  (1)写在课前,主动索取。预习课文不仅要预习读课文,识生字,还要预习课文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将自己的预习收获简略地写在课文中,也可以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后抄写在练习本上。这样的写没有附带要求,知多少写多少,有多少写多少。
  (2)写在课上,情动辞发。几乎所有的课文都可以找到写话的切入点:优美恬静的散文,可创设自我想象的情境,写下自己的感受、体验;科学、生动的说明性文章,可组织学生模仿创作;情真意切的叙事性文章,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扩写,或改写。这之中,老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在文本的空白处生成写的空间,在学生需要写的时候,点燃他们写的激情。
  (3)写在课后,积淀内化。课文学完了,一定还需要探讨、交流、倾诉,所以不妨组织学生去写一写。这既是对课文文本的有限延伸,又是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无限内化。
  语文怎么教,语文教什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一文中这样阐述:语文教学头绪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容易分散。语文教学的新潮不断涌现,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也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尚简,跳出原来的框框,该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挥动奥卡姆剃刀,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整合成少而精的东西。
  
  石教利,教师,现居湖北阳新。

语文教学应该删繁就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