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在文学知识上获得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所以,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市区学生语文素养比较好,课外知识也比较广泛,而农村的学生平时文学作品就看得少,对现代诗歌的接触就更少,因此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现代诗歌对农村学生来说几乎就成为一片空白。但纵观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现代诗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漏洞,主要现象有两种。
一种是“闪电式授课”。平时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课内现代文阅读现在不考了,上课时随便提一下就行,甚至不上都没有什么关系。”而这些“课内现代文”又以现代诗歌首当其冲。的确,新诗很少以阅读形式的出现来考试,更有目光敏锐的老师发现,近几年来新诗连背诵默写都不考,于是新诗在教学中更加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偏偏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下两册的第一单元都是中外现代诗单元,因此每到这样的“鸡肋单元”,上课便可快马加鞭,每篇课文寥寥数语即可解决。笔者曾亲见一位老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一课时完成了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借一斑而窥全豹,初中语文教学中对现代诗歌教学的态度可想而知。
另一种是“讲座式教学”。由于诗歌内涵丰富,含蓄隽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有难度,于是教师便采取了最直接的方法——满堂灌,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诗歌的主旨等知识一古脑儿全塞给学生,课堂完全采用讲座式,仿佛过去的专家教授讲课一般,课堂上没有互动,没有双向对话,学生竖着耳朵听,拿着笔杆记,偶尔在课堂的开头和结尾客串式地动动嘴巴进行朗读,诗歌就这样在“听——写——读(客串)”的流程中学完了,这样的课时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尽快地结束教学任务,将知识点以速成的方式塞给学生,其根本原因还是为了省时。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现代诗歌教学的误区。每当笔者看到听到这样的诗歌教学时,总是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惋惜。多好的诗歌,就这样被忽略了。语文教学,顾名思义,教的就是语言文字,尤其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语文教学中对语言品味的重要性。可是,既然要品味语言,为什么偏偏舍弃了诗歌呢?诗歌可以说是所有文学形式中语言最凝练的文学样式了。品读诗歌,对于锤炼语言大有益处,一首好的诗歌,一字一词细细品来都会大有嚼头,令人回味无穷。正如《红楼梦》中香菱所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含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如此精美的艺术品,仅仅为了世俗的原因而惨遭遗弃,岂不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吗?事实上,学生对于现代诗歌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不认为考试不考就可以不学,也不喜欢纯听课式的教学,诗歌教学中如果说教成分太重,学生们对此也大为反感。所以,本人认为,对于现代诗歌,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领者,我们绝不能因为考试不考这样功利性极强的理由而敷衍了事,也不能因为它意境深远、意味深长给品读带来困难而完全缺乏耐心,由教师包办代替,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品味欣赏“美”的权利。现代诗教学不是无足轻重的,相反,我们应还原其文学本位,脚踏实地上好每一堂现代诗歌教学课,充分发挥它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现代诗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热情,通过现代诗歌这一途径,让学生爱上语文。
一.引入活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
初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审美需要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诗歌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它通过藏在文字背后的诗情画意,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让学生的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向高级。所以,要培养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是最好的途径。
现在不少学生喜欢看一些低级无聊的网络小说,厚厚的大部头,学生看得乐此不疲。引导学生摒弃不健康书籍,阅读格调高雅的文学作品,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引入活水,把一些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学生,我们责无旁贷。笔者在执教九年级上册《星星变奏曲》一文时,又拓展介绍了朦胧诗派及北岛、舒婷、顾城的代表诗作,结果在班上掀起了一股学新诗的小浪潮,农村学生往往对现代诗歌知之甚少,也不感兴趣,可是这些学生在品尝到“现代诗歌有点美”之后,却自觉地去寻找了一些朦胧派的诗歌,并且将他们喜欢的片段章句背了下来。一时间“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望的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些名句不再是农村学生陌生的字眼,就连那些上课最不专心、最爱看网络小说的学生也对现代诗歌产生了兴趣,偶尔还会用些诗句来充实自己的作文,虽然用得不一定合适,但却证明了现代诗歌的确有它不可阻挡的魅力。
二.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
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而意境是诗歌的根本,现代诗同样具有这些共性。所以我们在进行现代诗教学时,切不可走捷径,囫囵吞枣,而要真正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在感受语言美的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新课标明确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王家新教授也认为,对于诗歌的教学,应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语言本身上来。
笔者在执教余光中《乡愁》一诗时,要求学生仔细体会“小小”、“邮票”、“窄窄”、“船票”、“矮矮”、“坟墓”、“浅浅”、“海峡”、“这头”、“那头”这些词语,体味作者的思乡之情,又用“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诗句来阐释“这头”“那头”这两个看似普通读来心头却颇为沉重的词,还拓展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然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现代诗歌,并写一段赏析文字。原本以为学生会滥竽充数、敷衍了事,没想到学生的作业流光溢彩、精彩纷呈,他们找到了舒兰的《乡色酒》、席慕蓉的《长城谣》、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这些优秀的作品,在赏析中准确地抓住“你圆,人也圆……你满,乡愁也满”、“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这些画龙点睛的诗句,深入理解“圆”、“满”、“不眠”、“中国人”这些满含作者情感的词,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精美的赏析文章。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眼前的一篇篇学生习作不正是最好的证明吗?从他们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中,我能感觉到学生对这些诗歌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了,而是开始深入到理性的解读中。诗歌本身就是一首无谱的音乐,诗歌教学就应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绍兴市教学研究院陈阿三老师曾说:“当语文课上不出什么或者不知该上什么的时候,上成语言课,一定没错!”
三.培养兴趣,激发创作的激情
法国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诱导出来。诗歌作为教育的手段之一,也应该体现这一点,即让学生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去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从而内化为创造性思维,发展成自身的创造能力。
笔者在执教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时,拓展了《雨巷》,推荐学生课后自读。意想不到的是,一名素来只喜欢理科讨厌文科的学生居然在当堂作文中自发地为《雨巷》续写了一首诗:“……终于,我遇见了,我又遇见了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她依然,依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却没有了,丁香一样的怅惘。她不再像我一样,不再像我一样的迷茫。她有了希望,有了目标,不再像丁香。那叹息般的眼神已逝去,留下的不再是迷茫。那是向往,是向往。我不再等她默默远去,我也不再迷惘,我追了上去,追着她,追着我的希望。就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不再徘徊,不再神伤!”这首诗虽然稚嫩,但完全沿习了《雨巷》原作的风格,朦胧幽深,含蓄蕴藉,更难得的是,这个学生以前并不知道《雨巷》这首诗,仅仅是课后自觉地阅读和全心地创作,使他在短短的一节课之内完成这篇《雨巷续集》,面对这样一篇优美的学生原创作品,我们还能说这个学生讨厌文科,不善于学习语文吗?此时此刻,惊喜之余,我们是不是该反省一下,我们真的理解学生吗?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真的是学生需要的吗?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代诗歌教学也一样,我们认为学生不爱阅读现代诗,我们以为学生不会欣赏现代诗,殊不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于美的欣赏品味早已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学生不乏对美的热爱,倒是我们教师缺少了一双发现学生“爱美之心”的眼睛。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不是诗人,但我们要有诗的浪漫和情怀,在我们有限的课堂里,我们应该尊重现代诗歌自身的特点,用诗化的语言,怀抱一颗诗心,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理智与心灵去体验鉴赏,让现代诗歌的教学闪耀出新的曙光,而不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李怡琳,教师,现居浙江绍兴。